本文討論了紡織生產企業如何依據現有試驗條件對常用各種漿料進行快速有效的定性鑒別,從而在總體上把握漿料的性能和主要結構特點,掌握漿料配方設計和制定漿紗工藝參數的主動權,也便于對不同類型漿料的應用進行比較。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紡織生產技術的進步,國內外各種上漿材料不斷涌現,產品中很大一部分被冠以各種商業名稱,有些公司對漿料的基本成分或化學組成在產品說明書中有明確的說明,而有些漿料生產企業將漿料產品的基本成分視為技術和商業機密,對其諱莫如深。而作為漿料使用者的大多數紡織、印染企業缺乏科學先進的檢測儀器和手段,本地又沒有權威的檢測機構對漿料進行快速有效的的定性鑒別。本文就如何對漿料進行快速簡易的定性鑒別作一探討,試驗的范圍僅為棉紡織企業普遍使用的淀粉類、PVA、CMC、聚丙烯酸系漿料。
1 碘/碘化鉀法初步鑒別淀粉、PVA
淀粉和PVA是紡織經紗上漿的主漿料,往往被共同用于一個漿料配方中。
碘/碘化鉀法鑒別試驗的目的是初步鑒別漿料中是否存在淀粉、PVA或者兩者的混合物,而對于是否還含有其他漿料有待進一步相關試驗。
1.1試驗儀器、試劑
燒杯(500 mL)、玻璃棒。
指示劑A:0.01 mol碘液,配制方法:稱取1.3 g碘,置于50 mL燒杯中,加入2.5 g碘化鉀及25 mL蒸餾水,不斷攪拌,使其溶解。再加入0.2 mL濃鹽酸(體積質量1.19g/cm3),加水稀釋到1 000 mL,儲存于琥珀瓶中,儲于低溫暗櫥內,有效期為1個月。
1.2試驗原理
1.2.1淀粉遇碘成藍色顯色反應
不論是淀粉溶液還是固體淀粉,與碘作用時都生成有顏色的復合體,這是由于淀粉分子對碘有吸附作用。直鏈淀粉的分子呈螺旋卷曲狀態,每6個葡萄糖就可吸收一個碘分子,因而對碘的吸收能力很強,形成藍色的復合體,支鏈淀粉雖然聚合度很大,但由于分支較多,每個分支的長度只有20~40個葡萄糖殘基,只能形成很少的螺旋,吸附極少量的碘,產生紫色至紅色的復合體。由于淀粉的組成以直鏈淀粉(一般占73以上,視淀粉的種類而異,荷蘭AVEVE公司的ASP 100%支鏈淀粉除外)為主,故顏色呈現藍色或藍黑色。
1.2.2 PVA遇碘呈現藍色(完全醇解)或紅色(部分醇解)顯色反應
PVA與碘能生成絡合物而呈特殊的有色反應,顯色程度與醇解度有一定的關系。完全醇解的PVA遇碘顯藍色,部分醇解的PVA遇碘顯紅色或紫紅色。與淀粉混和鑒別時,會彼此干擾,因而需進一步試驗以區分。
1.3試驗步驟
用碘液A在坯布上滴1~2滴,可能有3種情況:呈深藍色說明有淀粉漿或完全醇解的PVA(如PVA?1799);呈現橙黃色(碘液原色),則說明可能為其他漿料;呈現紫紅或棕紅色,則說明有部分醇解的PVA。
2 加熱法進一步區分淀粉和PVA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