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簡 介
酶是生物催化劑,具有在化學反應中用量少,且不被消耗的優點。在化學反應中能加速或減緩化學反應的速率。當一次化學反應結束后,酶會被釋放出來,進行下一次化學反應。在理論上催化劑可以被無限次的使用,但在實際應用中,大多數催化劑受到穩定性的限制,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它們會失去活性。通常,大多數酶在被用過一次之后就完成了使命,不能再用。
與無機催化劑如酸、堿、金屬和金屬氧化物相比,酶具有其特殊性,它能分解一些特定化合物。在某些情況下,它的活性受到與之反應的化合物的一些基團限制。與酶發生反應的分子被稱作酶作用物,酶與之發生反應之后,酶作用物轉化成一種或者多種產物。大型酶分子的一部分與酶作用物發生可逆的結合,結合物具有另一種特殊的結構,然后酶分子中的另一特殊部分會對結合部分進行催化,使之轉化成為另一種化合物。酶分子中不同部分發生的反應大體可以分為6大類:水解,氧化,降解,合成,轉移,以及分子異構。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由于與酶發生反應的化合物范圍很廣,所以不可避免會有少量副產物生成。
酶在常壓,合適的溫度及酸性(pH值)條件下發生反應。大多數酶發生反應的溫度是30℃-70℃,pH值接近中性(pH=7)。目前,人們也開發了一些特殊的酶,用于特殊高溫條件下使用。酶的使用節約了能源,也節省了對抗高溫、高壓、腐蝕等特殊設備的投資。由于酶具有反應效率高,可發生特定反應、條件溫和以及降解率高等優點,它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應用廣泛。
酶存在于所有生物體中。它們來自于自然界,當它們降解為氨基酸后又能被自然界快速吸收。酶只與再生原材料發生反應,水果,谷物,牛奶,脂肪,肉,棉花,皮革,木材等都是生成酶的典型原料。多數酶化作用產生的可用產品或副產品都是無毒的并可很快降解。工業生產用的酶可以以污泥作為原料通過生態循環方式生產。
酶能加速化學反應,它與特定的基質在溫和條件下發生反應,反應安全且易于控制,而且它能代替刺激的化學藥品,容易生物降解,因此被廣泛應用于紡織業中。
二 酶在紡織前處理過程中的應用概述
1、退漿
棉纖維和棉混紡纖維在織造的時候,為增加強力,在它們表面涂上一層漿料(淀粉或者淀粉衍生物),這樣避免纖維在織造過程中斷裂。在織造的過程中經線承受機械加工力,因此通常給經線上漿。上漿的材料通常是淀粉或者淀粉衍生物,它的應用非常廣泛(約有75%的紡織工來使用淀粉),淀粉通常是從土豆、玉米和水稻中制得。
由于漿料的存在會影響濕處理的均勻性,因此,織物在漂白和染色之前,需要進行退漿,可供選擇的退漿方式有很多。如果纖維表面的漿料是水溶性的,則在退漿過程會用到堿、表面活性劑、氧化性化學物質,如過硫酸鹽或者堿,也可能用到溴化物,(或者漂白過程也會用到)。
在紡織工業中,淀粉酶用于去除淀粉漿料,以改善濕處理的均勻性。淀粉酶是水解酶,它能促進淀粉的分解,降低其中食糖、糊精、麥芽糖的含量。這種酶的優點是只對淀粉起作用,并且對所附纖維(棉纖維和棉混紡纖維)本身沒有損傷。淀粉酶能在低溫下退漿,最合適的溫度是30-60℃,最合適的pH是5.5-6.5。
2、煮煉
煮煉是去除織物上天然的或者后加工產生的雜物的過程,這些雜質包括脂肪、蠟、沙、塵土、油等。通常煮煉是把織物浸入含有燒堿的溶液中,在70-90℃的溫度下進行的。傳統使用強堿的煮煉過程會對纖維重量造成損失,且污染環境。使用酶化的方法煮煉則對纖維本身和環境都沒有負面影響。由于操作者不再接觸強腐蝕性的化學藥品,因此這對其健康的影響也降到了最低。
果膠酶對煮煉效果有效并對環境無污染。果膠酶能降解棉中的果膠,它能去除其中的蠟、油和其他雜質。諾維信為煮煉提供了一種作用溫和的堿性果膠酶,它能徹底去除棉纖維的果膠和其他雜質,并能在紡織業的機械化濕處理中行以廣泛應用。這種酶最合適的煮煉溫度是50-60℃,pH值在7.5-9之間。
3、漂白
通常情況下,漂白過程使用雙氧水,最合適的pH值是10.5-11,溫度為80-100℃,作用時間在45分鐘到5、6個小時之間。漂白完成后,漂白液排掉(因為漂白后的織物要進行印染,這樣可以防止漂白與染色過程中的化學物質相互反應),此時織物上還有殘存的H202,去除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把織物洗滌數次,或者使用弱的還原劑中和纖維上的H202。在洗滌過程中,消耗大量的水(約40L/Kg織物),這也會導致大量廢水的生成。
酶在漂白過程中能代替些化學藥品(如硫代硫酸鹽),從而節約水和能源的消耗量。印度的科學家研制出一種過氧化氫酶,與傳統去除織物上的過氧化氫方法相比,它在常溫條件下就可以直接把織物上殘留的H202分解成水和非反應性的氧氣。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