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Shape memory polymers
形狀記憶材料的基本原理,就是來自復合金屬的變形機制,由彈性聚合體與剛性聚合體組合而成的纖維材料,當受熱時即能回復到原有的材料形狀。日本Mitsubishi公司的產品是以熱塑型Polyurethane為主要材料,其變形溫度范圍由-30℃~100℃,形狀記憶PU,是一種含有軟硬結構體之塊狀共聚物,硬鏈結部位包括交鏈結及長鏈結,在足夠的分子鏈長度下,形成連續的結晶相,而由polyether或polyester diols所形成的軟鏈結交雜其中,適度的用來調節材料的玻璃轉移溫度(Tg)范圍。實際應用上,形狀記憶PU屬于熱可塑型彈性體,而且可以具有各種不同的變形溫度,例如環境溫度(25℃)、人體溫度(37℃)以及沸水溫度(100℃)。目前一種基本的雛形設計是以Tg 25℃的形狀記憶PU薄膜,與另一種Tg遠低于25℃的一般的PU薄膜以熱壓貼合而成,當溫度低于25℃時,形狀記憶PU薄膜呈線性收縮約3%而且變硬,而一般的PU薄膜則仍然呈現原有的特性,結果就產生材料的變形,而且是可逆的現象。
(四)Phase-change materials
一種取名為Out-last,將可相轉變材料(Phase-changeable materials)膠曩化,添加于纖維中或者以織物的表面加工方式,來讓衣服織物具有溫度調節效果的新科技,如今也已經商業化量產,應用范圍也愈來愈為廣泛。
所謂的可相轉變材料(Phase-changeable materials),是一種具有不同分子鏈長的carbonhydrates,而選用的相轉變溫度范圍,則是界于人體的溫度范圍附近。微膠曩化的目的是當carbonhydrates由固態轉為液態時,不至于擴散到織物表面造成污染。微膠曩的顆粒大小約介于1~10μm之間,同時需具備耐磨耐壓耐熱以及抗化學腐蝕等特性。表面加工方式是將微膠曩分散于PU發泡基材內,然后進行織物的表面涂層或貼合加工;在紡絲制程應用上,目前為止,這項技術僅只適用于壓克力纖維的濕式紡絲制程(wet spinning)。
(五)Photoluminescent materials
主要是由ZnS晶體組成的可發光無機顏料,由于其晶格能夠經由不同的電子層級吸收與儲存可見光的高能量,而當外界的光能量消失時,顏料晶體即能將儲存能量放射出來,產生各種不同顏色的光(Photoluminescence),而且此一源至電子層的轉移作用是可以無限次數的反覆進行的,沒有使用壽命的問題,同時此類型的無機顏料本身,也不會有輻射與毒性等問題。
(六)Heat insulative tarpaulin
已經由日本Toray公司提出專利申請的,一種具有陶瓷熱反射層以及鋁箔內層的聚酯涂層織物(tarpaulin),具有極優良的熱阻絕功效,非常適合應用于如食物、飲料以及醫藥等之包裝、儲存與運輸。
(七)Light protective sheets
以高強力聚酯纖維織物與聚碳酸酯材料貼合而成的復合材料,具有非常好的陽光(尤其是紫外線)阻絕效果,同時還具有防水、強度高以及質輕等優點。
四、結論
產業用纖維技術開發的原動力,最重要就是來至于其下游應用的發展與擴張。特別是過去這二十年來,由于在包括如防護衣、醫療材料、健康用品、汽車零組件、建材、土木用材料、農業用以及體育用、休閑用、過濾用、環境保護用材料等方面大量的新的應用需求,使得許多功能性(如纖維強度/模數、耐候性或尺寸安定性等)或者機能性(如難燃、親水性、疏水性或者生物相容性等)優良的纖維需求量急速的增加。
上述各式各樣特殊用途的纖維技術開發中,其原材料的發明與合成技術的發展,一直是扮演著火車頭的角色,以其為起始點,開始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往下游發展,往不同的應用領域擴張,從化學合成技術、高分子聚合、纖維紡絲以至于織造、成網等各種不同層級制程技術以及各式各樣的應用加工技術,由上到下整體配套而成。至于各個配套制程技術發展的前景與挑戰,就得取決于市場需求面的消長與競爭結果,包括如人們對于環境的關心程度、人身安全和舒適要求程度的增減以及各種功能上的需求等。而在纖維材料與制程技術的前瞻發展上,可以預見的是多功能的貼合織物技術,具有特定用途的表面涂層技術以及具有特殊性能與用途的纖維或混纖(fiber-blends)等,都將是極具潛力與前途的研究與發展方向。
<<上一頁[1][2][3]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