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0
由圖10和蓬松度數據可知,雙氧水濃度對纖維白度影響顯著,對蓬松度無明顯不利影響。雙氧水濃度在50mL/L時白度出現了較大值,繼續增大到60mL/L以后白度沒有明顯增加。這是因為在有催化劑存在時,H2O2濃度越高,可分解成O2和各種游離基就越多,漂白效果提高。然而,在破壞黑色素的同時也可能損傷角蛋白。綜合考慮白度和纖維蓬松度,選用漂白液雙氧水(30%)濃度為50mL/L~60mL/L為宜。
2.3.2漂白時間對纖維白度、蓬松度的影響
為了考察漂白時間對纖維白度、蓬松度影響,固定雙氧水濃度,改變時間對漂白后纖維白度及蓬松度的影響,如圖11所示:蓬松度:漂白時間對纖維蓬松度影響不大,蓬松度差別不明顯,在16.7到16.0之間。

圖11
由圖11可以看出,漂白時間越長,白度越高,60min以前白度提高迅速,100min以后白度提高緩慢。考慮到用亞鐵鹽預處理后,纖維上的亞鐵離子會加速雙氧水的分解,并與色素發生強氧化作用加速色素不飽和鍵的斷裂,如果漂白時間過長,纖維在長時間氧化后,可能會發生損傷。因此,在實驗中采用的120min。若后續進一步還原漂白,處理100min為宜。
2.3.3漂白溫度、pH對纖維白度、蓬松度的影響
為了考察漂白溫度、pH對纖維白度、蓬松度影響,做了單因素變量分析。比較了溫度為50℃、60℃和70℃時的白度,其中50℃白度為55.34%,而60℃白度為60.56%,有明顯的提高,而蓬松度影響不大。在70℃時蓬松度嚴重下降,說明羽絨纖維在70℃以后損傷開始明顯加大,不利于后續加工。pH方面,由于雙氧水漂白在酸性條件下白度提高不明顯,堿性條件下損傷又過于嚴重,在試驗了弱酸、弱堿、中性后采用了弱堿性pH=8。

表2
2.3.4穩定劑用量對纖維白度、蓬松度的影響
H2O2很容易受到一些物質的催化作用而發生劇烈的分解,這些分解有的并無漂白作用,反而加劇纖維的降解,尤其是在局部不均勻的情況。因而正確使用穩定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穩定劑對白度及蓬松度的影響如表4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穩定劑對雙氧水的漂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對蓬松度也有一定的負面作用。穩定劑量的增大,有可能絡合金屬離子后析出并沉積到纖維表面使手感變差。因此,為了減少沉淀的發生和達到較好的穩定效果,建議在雙氧水(30%)濃度為50mL/L的條件下,穩定劑焦磷酸鈉用量為3g/L。
綜上所述,氧化漂白的優化工藝參數為:雙氧水(30%)濃度為50mL/L~60mL/L,漂白時間100min,溫度60℃,pH=8-8.5,穩定劑焦磷酸鈉3g/L,浴比1:50。
3結論
灰色羽絨的選擇性氧化漂白技術能較好解決白度和纖維損傷的矛盾,綜合兼顧漂白羽絨的白度和蓬松性要求。優化的灰色羽絨選擇性漂白的工藝為:
(1)預處理:Fe2+濃度15%(o.w.f.),次亞磷酸鈉濃度30%(o.w.f.),pH值5,浴比1:80,50℃處理40min;
(2)清洗:清洗液為1g/L的次亞磷酸鈉溶液,在55℃條件下清洗1次,再冷水清洗;
(3)漂白:30%雙氧水濃度50mL/L~60mL/L,穩定劑焦磷酸鈉3g/L,pH值8~8.5,,浴比1:50,在60℃條件下漂白100min~120min。
參考文獻:
[1]楊崇嶺,關麗濤,趙耀明.新型綠色紡織材料—羽毛纖維.上海紡織科技[J],2009,37(6):4-10.
[2]劉維錦,劉偉時.一種羽毛織物的漂白方法.中國發明專利,CN100352993C.
[3]王學川,強濤濤,劉志鵬.鴕鳥毛漂白增白及染色工藝的研究[J].中國皮革,2007,36(5):4-8.
[4]閻克路,宋心遠.牦牛絨選擇性漂白工藝的研究[J].紡織學報,2002,23(1):7-9.
[5]華東化工學院分析化學教研組.分析化學[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56-160.
<<上一頁[1][2][3][4][5]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