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流程:60℃熱水洗→60℃熱水洗→軋水(壓力0.3MPa)→浸軋上蒸工作液(45±5℃)后汽蒸(55~60℃x40')→進入下煮液處理(55~60℃x50’)→熱水洗(93~95℃)→冷洗→濕落布→軋氧漂液汽蒸(85℃x45’)→熱水洗→冷水洗→烘干→回潮測試
試驗結果數據:
表1半成品的物理指標
工藝分析:
上蒸液中加入滲透劑JFC,能幫助精練酶更好的滲入纖維內部,經過40分鐘的低溫汽蒸,CZ-4可使纖維外層的果膠層基本分解,但一些蠟質和其它雜質仍會殘留在織物上;進入下煮液后,織物上的蠟質及其它雜質在下煮液助劑的作用下,進行一步分散、溶解到水里,使纖維表面雜質繼續減少。后道的氧漂工藝主要去除纖維色素,并氧化、分解、分散剩余的雜質。經過上蒸→下煮→氧漂,對織物完成前處理加工。從表1的數據看,處理織物完全可達到后序染色工藝的要求。上蒸(55℃)、下煮(60℃)、氧漂(85℃)均在較低的溫度下進行,可大大節省蒸汽消耗,對染廠來說,前處理的蒸汽消耗量是非常大的,此工藝可大大降低蒸汽消耗量;并減少燒堿用量,降低水洗耗水量。在整個前處理過程中,因蠟質去除比常規工藝少,故最終手感比常規工藝稍好。但在實際生產中,配制工作液所用的水硬度不可太高,防止導布輥結垢。
四、結論
精練酶前處理,可在較低溫度下對纖維素纖維完成精練過程,節能,環保、降耗;
利用精練酶CZ-4,對純棉和滌/棉梭織布進行上蒸(55℃)→下煮(60℃)→氧漂(85℃)的低溫前處理加工,白度和毛效可達到常規高溫堿處理工藝的效果,且手感好于常規工藝。
<<上一頁[1][2]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