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就有人提出并嘗試用多元酸與纖維素分子上的羥基酯化以形成交聯達到抗皺的目的,只是由于這一反應缺乏好的催化劑,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隨著對催化劑研究的深入,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韋爾奇(Welch)、安德魯斯(Andrews)、楊(Yang)等人將含磷的無機酸鹽,尤其是堿金屬鹽類,如磷酸二氫鈉、磷酸氫二鈉、次磷酸鈉、焦磷酸鈉和多聚磷酸鈉等,用于多元羧酸與纖維素交聯的體系,發現整理后織物的免燙性能有很大的提高,耐洗牢度也得到了相應的改善,這一發現使織物抗皺整理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令多元酸作為無甲醛交聯劑的研究開發有了新局面。本實驗詳細研究了檸檬酸作為無甲醛防皺整理劑時,各種含磷和不含磷催化劑及其用量對棉織物防皺整理效果的影響。催化劑及其用量對檸檬酸防皺效果的影響。
1.試驗部分
1.1材料、藥品及儀器材料:經退煮漂的斜紋棉機織物,規格為50 tex*62.5 tex 500根/dm*240根/dm。藥品:檸檬酸、硝酸鈉、次磷酸鈉、磷酸二氫鈉、檸檬酸鈉、焦磷酸鈉、磷酸三鈉、磷酸氫二鈉(均為分析純),JFC(工業級)。儀器:ZBD型白度儀,YG 026A型電子織物強力機,YG(B)541D-I型全自動數字式織物折皺彈性儀。
1.2實驗方法
1.2.1工藝流程浸軋工作液(檸檬酸7%)→浸軋(二浸二軋,軋余率80%)→預烘(100℃,3 min)→焙烘(180℃,90 s)。
1.3測試方法斷裂強力:按GB/T3923.1-1997法測試;折皺回復角(T+W):按GB/T3819-1997法測試;白度:采用白度儀測試。
2結果與討論
2.1不同催化劑催化效果的綜合比較用檸檬酸配成7%的溶液,分別加入以下幾種催化劑,然后再對棉織物進行防皺整理,分別測試被整理織物的折皺回復角、斷裂強力、白度。實驗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催化劑的催化活性不同,以折皺回復角為指標,催化效果由好到次的順序為:次磷酸鈉>硝酸鈉>磷酸二氫鈉>檸檬酸鈉>焦磷酸鈉>磷酸氫二鈉>磷酸三鈉。以強力保留率為指標,催化效果由好到次的順序為:磷酸氫二鈉>次磷酸鈉>磷酸三鈉>硝酸鈉>檸檬酸鈉>磷酸氫二鈉>焦磷酸鈉。以白度為指標,催化效果由好到次的順序為:磷酸氫二鈉>次磷酸鈉>磷酸三鈉>硝酸鈉>磷酸二氫鈉>焦磷酸鈉。
從表1的數據還可以看出,檸檬酸防皺整理劑中催化劑的加入使整理后棉織物的折皺回復角提高了很多,但棉織物的強力保留率和白度卻減小了。分析其原因,在整理液中加入催化劑后能夠促進檸檬酸上的羧基與纖維素上的羥基發生酯化反應,使纖維素分子鏈之間被一部分檸檬酸約束,限制了纖維素分子鏈的滑移,所以織物的折皺回復角增大,由于纖維分子鏈被檸檬酸約束,纖維分子鏈的自由度變小,在受到拉力時應力分布不均,造成了斷裂強力的減小。整理液中加入催化劑后雖然促進了檸檬酸的羧基與纖維分子鏈的酯化反應,但同時也會促進檸檬酸的脫水形成帶雙鍵的多元酸,造成織物泛黃。在含磷的催化劑中次磷酸鈉是引起織物泛黃程度比較小的,分析原因可能是次磷酸鈉具有較強的還原性,使織物在焙烘時產生的有色副產物少。在檸檬酸防皺整理中,綜合考慮被整理織物的折皺回復角,白度和斷裂強力,可以看出在這幾種催化劑中以次磷酸鈉的綜合效果最好,硝酸鈉和磷酸二氫鈉次之。
2.2催化劑用量對折皺回復角的影響在檸檬酸防皺整理中次磷酸鈉,硝酸鈉和磷酸二氫鈉的用量對織物折皺回復角的影響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用次磷酸鈉和磷酸二氫鈉作為檸檬酸整理劑的催化劑時,整理后的棉織物隨著催化劑用量的增加,折皺回復角逐漸提高,當催化劑濃度達到6%時,回復角基本不變。折皺回復角提高的原因是:隨著催化劑用量的增加,交聯劑和纖維素上羥基的反應越來越充分,交聯數不斷增加,當交聯數目達到最大值時,再增加催化劑的用量就不能起到催化作用。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