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精紡大多是色紡,其產品與紗線染色相比,色譜齊全,色牢度好,毛羽少,產品的風格明顯占優勢。再有新型的功能性纖維的加入,使其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然而在生產中紗線的色差問題,是客戶對半精紡紗線主要投訴的焦點之一,也是半精紡生產中的技術及管理上的難點。
現在半精紡紗線的色差問題主要可分為三大類。(1)同批次、同色號成衣織片有色擋。(2)小樣與大貨或同色號不同批次之間的色差。(3)色點,色粒問題。
我公司經過多年探索總結,摸索出一套如何控制半精紡紗線中纖維成份的波動,防止色差、色粒的技術及管理上的實際經驗,以供參考。
1散纖染色
對客戶要求的原料經過散纖染色。染成不同的有色纖維,再由染廠專人拼成紗線所要求的顏色及色光,然后根據拼成的各種有色原料成份的比例。紡廠再組織生產,因此對成品紗線中顏色的控制,首先應從源頭抓起,投料時對各種各色纖維嚴格驗收和把關尤為重要。否則成紗的顏色,色光,很難達到客戶的要求。
一般因散纖染色造成紗線的色差問題有以下幾種情況:
(1)染廠造成的色花及缸差,是影響色差的重要原因,視為源頭。
(2)原料的實際投缸重量與拼毛色卡上所需的重量不符,造成原料比例不準,引起色差或批差。
(3)某些缸號的原料回潮過低、過濕,或者有些纖維染色后纖維損傷太大等因素,引起紡紗過程中對不同缸號的原料損傷過大,造成落雜過大,引起成紗中原料成份比例的變化,引起成品紗的顏色與小樣或批與批之間顏色的不同。
(4)色牢度不好的缸號,造成成衣后整理退色,對夾花紗而言,某個缸號退色后,又沾到其他色的原料上,這樣造成的色差更為明顯。
針對上述情況,在生產前應加強對染色后的纖維進行驗收和品質的控制,對每缸的顏色應嚴格按拼毛色卡逐缸對照,發現色花,色澤不準等應堅決抵止。還應結合回潮,逐缸驗收每種原料的投缸數量是否準確,并逐一對照,以免漏缸,漏包等現象,同時還應檢查每缸有色原料的品質,對色牢度不佳或纖維嚴重損傷的缸號應堅決淘汰,要求重新補色,并且及時反饋給染廠進行分析,重新調整工藝及調換染料及助劑,以求達到色澤,數量、品質指標穩定的目的。
2 和毛工序
和毛工序是控制色差的關鍵工序,以“立體混合,橫鋪直取”為原則。確保每批原料的段與段之間及整批原料的頭段與尾段的色澤差異。首先對不同缸號的有色原料,應先手工扯松或經過開松,再對各缸號的原料嚴格按工藝要求鋪層。以減少整批原料長片段的色差。
和毛機一般要經過二遍,甚至更多。總之混合好后的每種原料開松度要求一致,同時不同原料品種的組合,和毛方法不是一層不變的,要根據組合中的每種纖維的性質和不同的色澤,再確定和毛工藝及方法,保證整批原料前后顏色的混合均勻,以便后道加工中控制好顏色,創造有利條件。
3紡紗工藝及設備狀態
半精紡的紡紗工藝及設備狀態,是引起色檔、色差的重要環節。其每一個環節稍有不符合該品種的生產工藝的需要,將會引起嚴重的色差,色檔。
3.1 原料品質指標的控制。
針對客戶原料成份的要求,投料時嚴格把關原料的品質指標,有時原料中長度離散大,對馬克隆值偏低或偏短的纖維。要充分開松,在生產各工序中要調整隔距,減少打擊,同時要控制落雜和短絨的負增長,以免引起色差。原料選配時,應充分考慮產品風格及顏色的變化,利用漢密爾頓效應,掌握混紡紗線中纖維沿混紡紗徑向轉移規律,突出趨向外層纖維的風格,因此對趨向外層纖維的品質及顏色的控制,尤為重要。
[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