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法”還對項目建設過程中涉及的相關行政環節作了許多具體規定。
2.5.3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推廣先進污染防治示范技術和國家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技術
進入“十一五”以來,國家有關部門發布了一系列有關文件,推廣先進污染防治示范技術和
國家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技術,其中《關于發布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決定》、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和《關于鋼鐵、電解鋁、電石、鐵合金、焦炭、汽車、
水泥、煤炭、電力、紡織等行業促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一系列政策規定》《國家先進污染防
治示范技術名錄》和《國家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技術目錄》,列出了37項重點領域,其中印染、
化工、石化、焦化、有色冶金、煤化工等行業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技術被列為第九項重點領域。
國家發改委還公布了示紡織類相關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l5項高新技術優先發展公布5
類產品予以限制,31類產品予以淘汰。
2.5.4實行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管理辦法,用經濟手段進行強化管理
為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我國政府逐步采用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實行污染物排放指標限額
等經濟手段加大環境保護的管理力度,促使行業和生產企業承擔起污染物排放的社會責任,履行
環境保護和治理的社會義務。早在1988年3月,國家環保總局就頒布了《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管理暫行辦法》,根據暫
行辦法,對不超出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排污單位,頒發《排放許可證》,對超出排污總量控制指
標的排污單位,頒發《臨時排放許可證》,并限期削減排放量。
2006年8月5日,國務院批準環??偩帧l展改革委提出的《“十一五”期間全國主要污染
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環發[2006190號)。計劃規定,“十一五”期間國家對化學需氧量、二氧
化硫兩種主要污染物實行排放總量控制計劃管理,計劃到2010年,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
2005年減少10%,具體是:
化學需氧量由l414萬噸減少到1273萬噸;
二氧化硫由2549萬噸減少到2294萬噸。
在國家確定的水污染防治重點流域、海域專項規劃中,還要控制氨氮(總氮)、總磷等污染
物的排放總量。
控制指標在各專項規劃中下達,由相關地區分別執行,國家統一考核。計劃要求在電力、冶
金、建材、化工、造紙、紡織印染和食品釀造等重點行業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降
耗減污。
2003年國務院頒布《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69號)并于同年七月一日實施,
條例規定,直接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以下簡稱排污者),應當依照條例的規
定繳納排污費。并規定,排污者繳納排污費,不免除其防治污染、賠償污染損害的責任和法律、
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責任。
2004年5月,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發布了“棉印染產品取水定額”,規定了棉
機織物和針織物印染產品的取水定額,如下表所示:
信息來源:國家環??偩汁h境和資源綜合利用司子站
2007年9月,江蘇省省委、省政府決定,自明年1月1日起,在該省太湖流域開展主要水
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試點,對占用使用環境資源的實行收費,對環境資源被破壞的實行補償。
江蘇省有關部門正在組織研究相關政策和措施,年內出臺收費辦法。
該省已于7月1日起提高了排污費征收標準,試圖運用價格杠桿,建立健全“排污者付費,
治污者受益”的環境價格機制。
根據調整方案,污水排污費征收標準由0.7元/污染當量提高到0.9元/污染當量,其中化學需
氧量(COD)0.9元/公斤,同時,根據年度減排目標完成情況、企業承受能力,擇機分步調整到
1.4_元/污染當量。
根據該省排污權試點工作的初步設想,從明年起,該省將以水污染治理成本為基礎,結合不
同行業的污染程度核定收費標準,按照排污單位實際占用環境資源的數量,結合當地環境容量和
承載力評估收費。2008年該省太湖流域將先行開展化學需氧量有償使用試點,之后再逐漸推廣
開展氨氮、總磷有償使用。
據了解,在排污權數量指標上,2007年底以前投產的建設項目,實行污染物排放目標總量
控制,其未完成削減指標或超過年度排放配額的部分應當有償取得;2008年后投產的建設項目,
其實際排污量應當有償取得。
縱觀我國自“十五"以來紡織工業飛速發展的歷程,我國在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創造經濟飛
速發展神話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我國的產業結構中能耗大、污染重、效益低的行業占
有相當比重,我國的發展過程并未超出其它工業化國家發展所走的“發展_污染一治理_轉移"
的軌跡,因此,調整產業結構、節能減排、推進清潔生產技術是今后~段時間內全行業的中心工
作。過去的十年中,國家各級政府和部門在環境治理方面已經制定和出臺了大量的相關政策和法
規,為環境法規的執法方面提供了保證環境少污染或不發生污染的重要保證。黨的十七大提出了
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從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指出了發展的方向,我國的紡織工業不能、
也不應該走“發展一污染一治理~轉移"的老路,應該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走出一條清潔生產
與環境保護兼顧的雙贏之路,一條不僅是利在當代,更是惠及子孫的綠色之路。
<<上一頁[1][2][3][4]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