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乳酸纖維具有很多優異盼性能,如懸垂性、舒適性和手感好;回彈性好;具有較好的卷曲性和卷曲持久性;收縮率可以控制;強度高,穩定性好;可以用分散染料染色等。
目前,聚乳酸纖維已與棉、羊毛混紡或將其長纖維與棉、羊毛或粘膠等生物分解性纖維混用,紡制成衣料用織物。其產品具有優良的形態穩定性,特別是與棉混紡,幾乎與滌棉具有同等的性能,處理方便,光澤較滌綸更優良,具有蓬松的手感,與滌綸同樣富有疏水性,對皮膚不發黏。聚乳酸纖維/棉混紡針織紗做成內衣,有助于水分的轉移,不僅接觸皮膚時有干燥感,且可賦予優良的形態穩定性和抗性,并對人體無刺激。
本文探討在轉杯紡紗機上開發聚乳酸纖維/棉的混紡針織紗的生產工藝,為聚乳酸纖維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一定的幫助和借鑒。
l原料的性能及選配
選用精梳棉條與聚乳酸纖維混紡,棉纖維精梳后,纖維較整齊,雜質少,利于提高成紗品質紡紗工藝的順利進行。所紡品種為0E58.3tex針織用紗,原料主要物理性能及配比如表l所示。
2紡紗工藝流程及設備
設備為Al86F梳棉機、RFRSl0轉杯紡紗機、ASL一CA382G漿染聯合機和Gamma—190劍桿織機。
工藝流程:聚乳酸纖維、精梳棉條一清花(A002一A035D—FAl06一FA046一A076)一梳棉(A186F)一并條(FA303A)(2道)一轉杯紡(RSRFlO)
3紡紗各工序技術關鍵
由于聚乳酸纖維卷曲少、抱合力小、靜電較嚴重,如單獨進行清花梳棉,生活難做,精梳棉條中纖維較整齊,雜質少,與聚乳酸纖維性能接近。故而采用聚乳酸纖維與棉混合一起抓取,經過實踐證明生活好做。
3.1清花工序
針對聚乳酸纖維和精梳棉條纖維的特點,本工序采用“短流程、多松少打、多梳少落”的工藝原則,以減少纖維損傷及打手返花,避免造成過多的棉結;適當減少打手打擊;FAl06、A076打手速度相應減慢,塵棒隔距減小;適當減小棉卷定量(設計為370g/m)。
3.2梳棉工
3.3并條工序
為較好地改善條子的短片段均勻度,宜采用兩道并條,每道并條采用8根;采用”輕定量、小牽伸,重加壓”的工藝原則,以保證在牽伸過程中對纖維的控制,以便改善熟條條干,減少棉結;同時為了減少羅拉纏繞,并條出條速度應適當降低;加壓應加大,以使握持力和牽伸力相適應,穩定纖維運動,提高條干水平;牽伸采用順牽伸工藝。主要工藝參數如表2。
3.4轉杯紡工序
聚乳酸纖維與棉纖維長度較長,需放大喂棉隔距,避免纖維損傷,主要工藝參數為:紡紗細度58.3tex,紡杯速度70000r/rain,紡杯直徑38mm,分梳輥轉速8000r/min,設計捻系數480。
用轉杯紡加工聚乳酸纖維/棉混紡紗時應充分考慮聚乳酸纖維的特性,在設計工藝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采用較高的刺輥速度,既有利于纖維轉移,減輕分梳負荷,又能提高對纖維的分梳作用。
(2)考慮到紡制的針織紗質量要求高,同時由于聚乳酸纖維抱合力小,在加捻過程中纖維不易抱合,捻度小時,會帶來生頭困難,斷頭增多,因此,紡聚乳酸纖維/棉混紡紗時適當加大捻系數,一般比純棉增加10%~20%。
(3)采用直徑較大的阻捻盤,可增加阻捻效果,提高成紗剝離點處的須條強力,以及剝離須條與凝聚槽須條問的聯系力,有利于減少斷頭。若采用刻槽阻捻盤,效果會更佳。
(4)紡紗杯的速度不宜太高,否則纖維須條在較高的紡紗張力下剝離加捻,會影響加捻向凝聚須條傳遞,紗條容易脫離而產生斷頭,并造成生頭困難。
4成紗質
通過采用上述工藝措施,生產的聚乳酸纖維與棉50/5058·3tex混紡針織用紗各項指標均達到一等及以上水平。
其成紗主要質量指標:單紗斷裂強度17.07cN/tex,單紗斷裂強度CV值5.14%,條干均勻度CV值11.88%,千米細節0,千米粗節65,千米棉結27.5。
5結語
聚乳酸纖維是新型的生態纖維,具有優良的性能,可廣泛應用于各種服裝面料,因此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和開發潛力。在紡聚乳酸纖維與棉纖維混紡紗時要特別注意捻系數及后區牽伸、定量等工藝的優化配置,同時要加強空調管理,嚴格控制好各車問的溫濕度,確保成紗的品質指標優良,從而為開發高質量的產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