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而今,中國人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復興和文化遺產的保護,這不僅僅可以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而且其意義還在于:將傳統文化當作資本來運作,將其產業化,挖掘其市場潛力,從而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
例如,浙江省桐鄉市的豐同裕染坊,是一家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藍印花布作坊。在政府的扶持下,豐同?;ㄙM兩年時間籌建了藍印布藝博物館,同時成為首批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之一,吸引了眾多游客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這不僅對藍印花布的市場普及做出了不可多得的貢獻,而且還給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
應該說,我國的傳統防染工藝已經成功地加注了文化內涵,打造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印染文化,并得到了產業化。但是,這個產業化的程度是高是低,成效如何,仍然是需要人們繼續思考的。我們還應當看到其中的一些不足之處。
1.環境保護刻不容緩
傳統防染印花工藝從分散的民間逐漸走向集中生產經營的市場,一方面,傳統民族民間工藝得到了繼承和發揚,但另外一個方面,規模化生產帶來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2.經營欠缺規范
生產技藝和市場運作停頓在低水平的小作坊上,沒有規范的經營,沒有開創性的科研設計。例如蠟染,其生產絕大多數工序是手工操作,至今仍然無法用機械化、自動化來代替。事實表明,但作為民間工藝品和藝術品的蠟染,往往一張畫稿只制作幾張壁掛,甚至于只做一張壁掛。這對于世界范圍內興起的蠟染藝術熱的廣闊市場,手工作坊式生產顯然是不足以承受的。
3.缺乏知識產權戰略意識
傳統印染企業已經面臨國際化的競爭,部分企業家、藝術家開始關注國外的蠟染工藝,并引進部分技術進行創新,但是,大部分企業和個人由于缺乏知識產權意識,談不上知識產權戰略。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