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織機
由于羅織物是靠互不平行的經紗相互有規律地絞轉后,與緯紗交織在一起形成的,所以羅織機與其他一般織機最大的差別就是它的開口機構。
商周時代的羅主要是二經相絞的素羅,因此它所用的絞經開口機構比較簡單,只有一片絞綜和一片地綜。織造時,以兩根紗為一組;奇數經紗為地經,偶數經紗為絞經,一根緯紗按竹刀的位置織入,即每隔一梭起絞一次。
秦漢以后,又出現了三經絞羅,四經絞羅以及羅紋地上起花的花羅。它們織造時所用的絞經開口機構相對來說要復雜一些。
三經絞羅是以三根經線為一組,一根絞經,二根地經。
四經絞羅是以四根經紗為一組;兩根絞經,兩根地經。四根緯紗為一循環。織造時需要用兩組絞綜(圖20)。第一梭,是絞經綜A提起時織入,絞經綜B不動。第二梭是按竹刀位置織入。第三梭是在絞經綜B提起時織入,絞經綜A不動。第四梭再從竹刀位置織入。依次反復。
織四經花羅時,地紋部分和素織相同,花紋部分另加絞綜。第一梭絞經綜A和B同時起動。第二梭按竹刀位置織入。第三梭同第一梭。依次反復。織花羅、絞綜的片數,視花紋需要確定。
二經素羅或花羅的織造,可在一般帶筘的織機或花機上經加掛絞綜,并把帶筘織機或花機上的筘和撞桿(疊助木)的分量減輕后進行。古代有關這種羅織機的資料很少,現僅見于元人薛景石所著的《梓人遺制》中。值得慶幸的是,《梓人遺制》所載甚詳,不僅給我們留下了這種羅織機的具體形制,還簡明地講述了各種機件的制作方法,裝配尺寸和安裝部位,使我們今天得以了解它的全貌。
薛書所記羅織機是由機身(機架)、豁絲木、“鴉兒”(操縱綜片的懸臂)、大泛扇子(綜片)、卷軸、“滕子”(經軸、原圖只畫一根,可能有兩根經軸,因絞經消耗不多,不便與地經同纏于一軸)、腳竹(腳踏傳動桿,原書未記)等主要機件組成。這種羅機沒有竹筘,也沒有梭子,用斫〔zhuo酌〕刀投紓兼打緯。斫刀長二尺八寸,背部有三直槽,其內裝紓子,旁有小孔,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