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樓式束綜提花機
花樓提花機和提花方法是我國古代在紡織技術上的一項極為重要的發明。現代紡織廠普遍采用的龍頭提花機就是以我國古代的花樓提花機為藍本改造而成的。現代龍頭機的龍頭和裝造系統即花樓織機的花樓和裝造系統,現在龍頭機的紋版即花樓機的花本,只不過龍頭機的設計更精密罷了,其原理和整體結構與我國古代花樓機并沒有太大的不同。
原來古代普通提花機——多綜多躡織機雖能織出比一般腳踏開口織機復雜得多的花紋織物,但仍局限于織造每一個花紋循環數極少的對稱型幾何紋織物。當絲綢紋樣向著大花紋發展時,如大型花卉和動物等紋樣,花紋循環數大大增加,組織更加復雜,多綜多躡織機就難于勝任了。因此,在東漢時我國古代人民又在這種織機的基礎上發明了一種花樓式束綜提花機。花樓束綜提花機的最大特點是提花經線不用綜片控制,改用線綜控制,也就是說有多少根提花經線,就要有多少根線綜,而且升降運動相同的線綜是束結一起吊掛在花樓之上的。
東漢著名文學家王逸在《機婦賦》中曾對早期花樓束綜提花機的形制和操作方法作過生動形象的描述:“……高樓雙峙,下臨清池;游魚銜餌,瀺〔chan饞〕灂〔zhuo濁〕其陂,鹿盧并起,纖繳俱垂,宛若星圖,屈伸推移,一往一來,匪勞匪疲”。
其中“高樓雙峙,下臨清池”是說提花裝置花樓的提花束綜和綜框上弓棚相對峙,挽花工坐在花樓上,口喝手拉,一邊按設計的提花紋樣來挽提花綜,一邊俯瞰由萬縷光滑明亮的經絲組成的經面,好似“下臨清池”一樣;“游魚銜餌,瀺灂其陂”是拿游魚爭食比喻衢〔qu渠〕線牽拉著的一上一下的衢腳(花機上使經線復位的部件);“宛若星圖,屈伸推移”是指花機運動時,衢線、馬頭、綜框等各機件牽伸不同的經絲,錯綜曲折,有曲有伸,從側面看有如漢代的星圖;“一往一來,匪勞匪疲”,指的是織工引緯打緯熟練自如。
漢以后,花樓提花機得到普遍的采用,再經六朝和隋唐幾代的改進和提高,到宋代已逐漸完善而定型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