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已故著名印染專家陶乃杰教授研發的松堆絲光工藝.解決了傳統緊式絲光不透不勻和成品門幅、縮水率不穩定的缺陷。其效果和機理如下:
(1)可大大提高纖維素纖維的溶脹程度。纖維素纖維在未經燒堿處理前,主要是纖維素I型,經堿處理后纖維結晶、C軸和A軸的晶胞參數及β角發生變化.部分纖維素I型轉變成纖維素Ⅱ型。從I型轉變為Ⅱ型的多少,可顯示出溶脹程度的高低。從測試的圖譜和數據充分說明松堆絲光工藝的溶脹效果明顯比緊式工藝為好,經紗“松堆”比“緊式”可提高25%、緯紗可提高54%。在緊式絲光中,棉織物經紗和緯紗的絲光效果區別不大,這是由于經紗在緊式絲光中受到強烈拉伸.使經紗伸直緊貼在緯紗上.這就對緯紗施加了緯向張力,因而緊貼著的經緯交織點堿液就難于透入。這在經密度較高的棉織物上影響更大.而松堆絲光就不會發生這種問題.所以緯紗的絲光效果明顯較經紗好。另外,經試驗.松堆絲光特適合對苧麻織物的加工。由于苧麻的結晶度高、纖維壁較厚,含雜又高,要取得好的絲光效果必須讓苧麻纖維要有好的溶脹效果.所以苧麻織物更應采用松堆絲光工藝。
(2)可提高纖維素纖維對染料助劑的吸附力。經堿處理后.其纖維的微細結構如結晶度、密度等均有降低.這就是無定形區增加,原來的無定形區也變得較為疏松.可供吸附的位置也增多.這就提高了對染料助劑的吸附和吸濕能力,從試驗數據也證明這一點.即使堿濃降低20%的苧麻織物的染色,其得色率仍提高了20%以上。
(3)可提高染色均勻度并減輕染色條花。由于松堆絲光工藝堿液易透入纖維.織物表層和里層的纖維均能均勻地溶脹并溶脹充分.達到“透而均”的效果.這就可提高染色均勻度和縮小由于纖維成熟度不同而導致染色性能的差異。
(4)可降低縮水率,采用緊式工藝,由于經向張力過大.使布鋏拉幅時門幅不易伸展.因而半制品門幅往往不能符合要求。
(5)可大大節約用堿、減少能耗,有利于絲光廢堿的回收。根據實踐堿濃可自240-260g/L降低至160~180g/L,其補給液也可自350g/L降至240g/L。每制備1L補給液,自回收堿50g/L蒸濃至240g/L,較之蒸濃到350g/L,所蒸發的水分.前者不到后者的2/3.這就大大節約了蒸汽和能源,燒堿回收設備也可選用投資較的擴容設備。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