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場上有兩類T/C混紡織物,一類是滌的比例高于棉如70/30、80/20;另一類是滌的比例低于棉,如25/75、15/85,有時甚至可以由供需雙方確定配比。一般后者的染整加工要求比前者復雜,這不僅因為后者的棉含量多,而且產品的檔次也高,服用性也好。所以在加工這類混紡織物時,一定要根據織物的纖維配比和具體設備,采取不同的加工工藝,不能按標準滌棉比例65/35(T/C)的工藝去硬套。 對一些經過燒毛、絲光、煮練、漂白的織物,要再進行一些特白加工。某廠選擇在乎幅卷染機M-141上采用棉用螢光增白劑BS(廣州華年),常溫增白處理,結果雖大多數的白度較理想,但織物頭梢的白度卻明顯較差,有的長達二三十米,損耗很大。以下就該問題提出三方面解決措施。
首先,就卷染機設備而言,為了減少增白(或染淺鮮色)加工頭梢與中間的色差,機頭布(引布)必須與加工織物保持一致,并要有10m左右的長度。因為引布與所加工的織物不同也會導致增白劑等藥劑的吸附作用不同,從而產生頭梢差異。將經過前處理的織物(潤濕),在40℃時,先加入60%螢光增白劑等藥劑走1道;再加40%走1道(所加入的料均應先充分溶解,加入缸內要攪拌),停車;待升溫至50℃保溫走2道(往返),再升溫至60℃走2道;并升溫至工藝規定溫度,運轉4道。如果邊升溫邊運轉,則會使布面受熱不勻而產生色差。完成整個增白或染色工藝后,宜先在工作液中注入冷水,待溢出缸面時再開始緩慢排液(進行流動水洗),這樣既可使布面逐步降溫,不致于因冷熱懸殊而導致色變,同時也不會使織物上的浮色產生凝聚而形成疵病。待流動水洗至布面冷卻后,再徹底排除殘液,換清水洗凈。這樣由于凈洗液得到了緩沖平衡,能提高凈洗效果。
其次,增白處理或染淺鮮顏色,尤應注意水質硬度,不能使用混濁的河水。為了改善水質,防止水中的金屬離子干擾工作液,一般在加人螢光增白劑等藥劑之前,應添加1.5~2.
最后,關于加滌和棉用兩種螢光增白劑比只用一種增白劑的問題。事實上,這兩種增白劑可同浴使用,但必須指出,許多增白劑生產商為了方便用戶選擇和使用,在商品中已經拼人了藍或紫等染料,所以染廠在使用時就不必再添加著色劑,即所謂“套藍”。 當然像棉用螢光增白劑VBL(上海助劑廠)中不含其它染料,因此使用時還需按照標樣色光添加0.005 g/L左右的直接藍4BL或活性藍KN-R(但不需添加電解質和堿劑),而在滌綸上則可添加適量的藍或紫色的涂料進行互補,具體用量則可根據織物上滌和棉的組分而定。如25/75 T/C織物可以棉用增白劑為主,但也要添加適量的滌用常溫螢光增白劑YD(上海永鑫)。如果應用螢光增白劑DT,因為它要經高溫定形才能發色,故已很少在T/C混紡織物上使用。由于滌和棉兩種纖維本身對光的吸收與反射率的不同,所以盡管把兩種螢光增白劑調整到最佳狀態,有點差異是無法避免的。
總之,增白處理在卷染機上的應用效果不如溢流機。在生產加工時,經過前處理的織物不能一進機就進行增白處理,需先用清水洗一遍,排盡,換空白浴再加料以洗掉前處理過程中殘留的雜質,減少對增白效果的影響。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