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綸堿減量的加工原理
1、目的和原理
堿減量是在高溫和較濃的燒堿液中處理滌綸織物的過程,滌綸表面被堿刻蝕后,其質量減輕,纖維直徑變細,表面形成凹坑,纖維的剪切剛度下降,消除了滌綸絲的極光,并增加了織物交織點的空隙,使得織物手感柔軟、光澤柔和,改善了吸濕排汗性,具有蠶絲一般的風格,故堿減量處理也稱為仿真絲綢整理。
滌綸堿減量是一復雜的反應過程,主要發生聚酯高分子物與氫氧化鈉間的多相水解反應。聚酯纖維在氫氧化鈉水溶液中,纖維表面聚酯分子鏈的酯鍵水解斷裂,并不斷形成不同聚合度的水解產物,最終形成水溶性的對苯二甲酸鈉和乙二醇。
2、滌綸堿減量處理后纖維結構的變化
由于滌綸分子取向度高,分子排列密集,堿對滌綸酯鍵的可及度較低,從而使酯鍵水解幾率也較低。因此,一般情況下,滌綸具有較強的耐堿性。但在較強烈條件及濃堿作用下,這種可及度隨之提高,反應加快。顯然水解反應首先是從纖維表面開始的,然后逐漸向里層發展,使纖維表面產生凹凸不平坑穴的挖蝕現象。減量處理后纖維對光產生了漫反射,織物的光澤因此變得柔和。另外,由于在滌綸織物紗線交叉處吸堿液比較多,導致了該處被堿腐蝕也比較嚴重,使得織物的交織阻力下降,組織結構變得松弛,織物剛性變小,產生了真絲所特有的懸垂感。
堿對滌綸分子的反應是定量的,而且聚酯纖維的堿水解是從非結晶區表面大分子鏈端酯鍵開始發生的。
3、減量率的確定
滌綸堿減量處理程度一般用減量率來表示,減量率是滌綸減量工藝生產中一個很重要的質量控制指標,它與滌綸織物減量效果、堿減量生產中的工藝要素和滌綸本身情況有著密切關聯。減量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jpg)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