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避免全棉和錦棉交織物染色時產生“雨狀條”
染色時,若處理不當,幾乎所有織物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雨狀條”疵病,尤其是在卷染和軋染等平幅設備上加工全棉和錦棉薄型織物時,該問題更為突出。
產生“雨狀條”疵病的原因大致有以下6個方面:
(1)織物用紗(絲)條干不勻,導致布面局部,甚至整匹出現疏密不一的現象。
(2)選用的染料分子顆粒較大,尤其是分散和還原染料,容易發生泳移。
(3)對加工設備缺乏調控保養,如卷染機的導輥和擴幅架使用時纏上紗線等障礙物,軋車的軋液率過高,預烘時紅外線溫度偏高,以及熱風烘燥時風量過大等。
(4)染化料的篩選和使用欠妥,宜選擇分子較小,不易泳移的染料,否則應調整處方,如添加勻染劑、防泳移劑等。
(5)加強對坯布的檢驗,以便及時采取相關措施。
(6)前處理不到位,如沒有除盡漿料、油脂和蠟質等,以致織物未能獲得良好、均勻的吸濕性等。
以上種種,都會導致織物在染色過程中產生“雨狀條”。
避免或減輕“雨狀條”的辦法有:
(1)加強對坯布的檢驗,盡量在染色前發現問題。如發現全棉坯布織造上存在疏密不一的現象,一方面預先向客戶說明;另一方面,從前處理到烘燥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監控,把疵病減少到最低程度。實踐中,全棉織物可以避免“雨條狀”的產生,而滌棉或錦棉混紡交織物則相對較困難。
(2)加強絲光。氫氧化鈉用量可增至230~250 g/L,車速控制在20~25 m/min,讓棉纖維在一定張力下充分膨脹,使織物結構變得疏松。但必須指出,在前處理中既要去除織物上的各種雜質,如漿料、油脂和蠟質等,又不能高熱處理過度,否則,雜質會在纖維周圍形成防水膜,降低織物的吸濕性(毛效),增加染液在焙烘時的泳移傾向,更易產生“雨狀條”疵病。
(3)織物
(4)染色前盡量減少拉幅、預定形或烘干等干熱處理。在染色前頻繁進行熱處理,會增加織物的致密程度,在染色及其后續加工過程中產生難以消除的影響,尤其是滌棉和錦棉的預定形工序,常會加重“雨狀條”的形成。所以,該類混紡交織物宜在平幅設備上加工。由于錦綸(尼龍)紡絲的原因,其條干是不均勻的,因而不宜對錦/棉進行熱處理。實踐證明,錦綸是耐堿的,所以錦棉織物雖不用像全棉織物那樣進行絲光,但有必要在染前進行堿處理,Na0H濃度控制在150~180 g/L,以改善條干不勻的絲束,減輕“雨狀條”的形成。而滌綸經堿減量處理后,“剝皮”作用會使纖維條干變得粗細不均,增加疵病的產生,所以,在制定加工工藝時,要根據織物組分,區別實施工藝。
(5)對容易產生“雨狀條”的織物,在處方上除了要對染料進行篩選外,還可采用勻染劑SFH(丙烯酰胺與丙烯酸二元共聚物)改善染色效果(1〕。其用量為:軋染⒛g/L;卷染3~5 g/L;溢流染色1~2 g/L。一般,對容易產生泳移的染料和操作難度高的設備,以及疏密明顯不同的織物等,用量可適當提高。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