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特色的蠟染印花 Yh081212
原載:紡織品印花08/12;70-73
【編者按】蠟染是一種古老的防染工藝,古稱“蠟纈”,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一起被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用蠟繪花于布而染之,欲去蠟,則花紋如繪”(《貴州通志》)。蠟染是美術與化學相結合的藝術技法,在世界各地都備受人們的喜愛,在服裝、服飾、室內裝飾、巾被行業,工藝美術方面都有其特殊的地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印花產品琳瑯滿目的今天,蠟染印花產品以其特有的魅力、古樸典雅的民間風格、自然優美的特色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蠟染工藝,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蠟染工藝,而且流行很廣,已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這里的少數民族以蠟染作主要裝飾的有黃平、重安江一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頭巾、圍腰、衣服、裙子、綁腿,都是蠟染制成,其它如傘套、枕巾,飯籃蓋帕、包袱、書包、背帶等也都使用蠟染;安順、普定一帶的苗族婦女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后擺的邊緣,她們背孩子的蠟染背帶,點染得精巧細致,除藍白二色外,有的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富麗的多色蠟染。貴州各少數民族的蠟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蠟染圖案有的還沿用古代銅鼓的花紋和民間傳說中的題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花、鳥、蟲、魚;而布依族則喜用幾何圖案。各民族的蠟染都有獨特的風格。
蠟染印花原理
蠟染是民間一種傳統的物理防染工藝,以蠟為主要防染原料。將不同比例的混合蠟熔化,在適當的溫度下涂布于已著色的織物上,而后根據不同花形和地色的要求,予以龜裂蠟紋處理。處理過程完全憑熟練技巧程度與經驗,方可拆裂除理想的蠟紋。然后再染色(染色溫度50℃以下)。有裂紋之處,染液即隨裂紋滲入纖維,完成染色程序。沒有蠟紋的纖維被蠟封閉,保持了原來的著色或留白,達到防染的效果。<
1、工藝流程
白坯→打底→復制圖案于布面(著色)→熔蠟和蠟繪→蠟紋處理→染色(固色)→脫蠟(蠟回收→皂煮→水洗→加白→晾干或烘干→熨燙。
2、打底處方及其條件
⑴打底處方
納夫妥AS 10g/L
拉開粉 2g/L
30%氫氧化鈉 8g/L
⑵打底條件:
①浸軋法。在打底機上進行批量打底,一浸一軋或二浸二軋均可。軋液率60%-70%,浸軋溫度80℃以上。
②浸泡法。在無設備情況下,也可采用浸泡法。將打底液化清后,保持80℃以上溫度,把蠟染的織物浸泡15min左右,而后取出來用甩干機甩掉表面多余的色粉溶液,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進行干燥,避免光曝曬。
3、顯色處方及其條件
⑴色鹽處方:
35%色鹽VB藍 20-50g/L
0-50℃溫水 x
⑵色基處方:
色基LS藍 0.15-0.3g/100g
色基GC桔 0.7g/100g
30%鹽酸 1.3g/ml
亞硝酸鈉 0.5g/100g
醋酸鈉 1.3g/100g
⑶顯色條件。將涂蠟后的織物防在染液中,一邊顯色一邊進行蠟紋處理,染色時間要根據不同染料來確定。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