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印花的擎天柱:印花布 編撰:吳元亮
【引言】按照印花前織物的形態,紡織品印花可分為布匹印花、裁片印花和成衣印花。布匹印花是將整匹布印上圖案后再進行裁剪;裁片印花是將服裝裁剪后,在裁好尚未縫制的衣片印花;成衣印花則是服裝終身制好后再進行印花。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至本世紀初,紡織品印花的格局出現變化,服裝局裝印花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傳統的匹頭印花(綢)卻相對下降。這種變化的有力證據是,我國紡織品出口結構變化:印花成衣的出口在這個時期里急劇上升。然而,我國印花布的產量依然年年創新高,目前我國的印花布產量占全球30%以上,傲居世界首位。而就整個紡織品印花行業的份額來說,成衣印花雖然發展神速,但也占不到整個印花行業產量的10%。印花布的發展相比較而言沒那么神速,卻顯然穩居行業產量的首位,是紡織品印花行業的擎天柱……
一、印花布在低速發展中占有龐大的產業份額
二十世紀末在全球紡織產業鏈中,受市場時尚的需求影響,紡織和染色生產量有了上升趨勢,相反印花布的增長卻產生了負面影響。據歐洲一家知名公司的近兩年全球調查,全球印花布的產量僅以每年1%的緩慢速度增長,這一增長速度在全球范圍內各地差別很大,歐洲和美國將部分生產轉移至亞洲和中東地區,特別是亞洲地區仍然是高速增長,方興未艾。據統計,2001年全球印花布產量達186.
由于受本地經濟不振和環保要求的影響以及亞洲和中東地區低價印花布的壓力,歐洲和北美印花布的產量從1999年至2001年出現了持續下降趨勢。我國2001年印花布生產43億米,在亞洲占了首位,到2004年,我國的印花布產量已經達到81億米,同比增比33%,當年出口額達7.
印花產品是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喜好,時尚性很強,選擇性很大,在市場經濟中適銷或滯銷最為敏感。而正是這種特性,使得成衣印花和印花布擁有了不一樣的進行步履。成衣印花和裁片印花相對于印花布,屬于小批量生產類型,它的可以靈活機動地追逐消費者的喜愛,成衣印花甚至可以進行現場印花。印花布身為傳統印染行業的大批量產品,它在花型花色等和消費者喜好息息相關的元素上,往往是滯后的,并且它無法和成衣印花一樣擁有機動性。這樣一來,印花布生產在面對市場消費變動時,是被動的。這種被動對一些印花布生產商來說,自然而然會帶來沖擊。而印花布生產多是大中型企業在進行,成衣印花和裁片印花卻可是各種規模的企業卻可以勝任的,小至個體戶小作坊,所以后面的迅猛發展也在情理中。
但印花布的多用途卻決定了它的需求只能高居不下,高需求則決定了它雖然是以低速度發展,卻依然是一個驚人的產業份額。印花布的用途有三種:用做服裝面料、用做裝飾用布以及用做工業用布。而工業技術的發展則使人們可以在各種材質的布匹上進行印花。若以材質分類,有絲、棉、麻、棉麻、麻粘、絲錦、人造棉、混紡布、彈力布、燈芯絨等材質的印花布,無一而足。有數據顯示,在亞洲地區,印花布用做服裝面料的比例達71%,用做裝飾用布占22%,而用做工業用途僅占7%。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以各類服裝為主的紡織品出口國,印花布的生產毫無疑問是行業鏈里的重要一環。
二、印花布的一般生產情況
1.印花布最終用途
由于全球汽車工業和其他新興工業附加值高、利潤大,這類工業用布(TECHNICAL TEXTILES)印花布不斷擴大,而2001年面料(CLOTHING)和裝飾用布(INTERIOR TEXTILES)略有下降,綜合全球三類最終用途的比例是:面料54%,裝飾布38%
表1. 全球部分地區印花產品最終用途比例
| 用 途 | 面料 | 裝飾布 | 工業用布 |
| 全球 | 54 | 38 | 8 |
| 亞洲 | 71 | 22 | 7 |
| 拉美 | 35 | 60 | 5 |
| 中東 | 20 | 72 | 8 |
| 北美 | 30 | 50 | 20 |
| 西歐 | 50 | 43 | 7 |
由于各國生活水平和工業發達程度差異,工業用布比例相關很大,如北美工業用布達20%,其他地區均不算高,在5-8%之間。我國2000年綜合三類產品測算比例是
2.機織、針織印花布和無紡布比例及使用原料情況
全球從1992年到2001年的十年,針織面料和無紡布都有很大增長,而機織面料下降很大,幾乎減少了12%。尤其是西德針織面料的市場份額達22%,比全球針織面料平均17%還高出5%。(見表2)
表2. 全球機織、針織面料、無紡布比例
| 時間 | 機織面料 | 針織面料 | 無紡布 |
| 2001年 | 80 | 17 | 3 |
| 1992年 | 92 | 7.5 | 0.5 |
全球2001年棉纖維面料仍是印花布中比例最高的占54%,聚酯纖維面料由于纖維質量、品種、性能不斷開發和改進,因此仍占有相當高的比例占22%,粘膠纖維面料2001年和1997年比,沒有多大變化,基本都是7%,但是和1994年13%相比,下降了5%。(見表3)
表3. 全球織物用纖維原料比例%
| 纖維 | 棉 | 聚酯 | 棉/聚酯 | 粘膠 | 其他 |
| 2001年 | 54 | 22 | 14 | 7 | 3 |
| 1997年 | 54 | 18 | 18 | 7 | 3 |
| 1994年 | 48 | 16 | 18 | 13 | 5 |
中東地區粘膠纖維及其長絲交并交織的織物占有很高比例為23%,超過全球平均7%的水平,這種粘膠纖維面料在東歐市場也很俏比例達21%,相反這些地區聚酯纖維織物使用率卻不高,中東地區為5%,東歐為12%。
3.印花布幅寬
全球印花布成品幅寬平均
4. 每一個花樣的色位和每一色位的印制數量
全球平均一個花樣是6套色,北美和西歐的套色數卻在減少,如北美1994年平均為7.9套色,至2001年已降至5.9套色;西歐1994年平均為6.9套色,如今也降至5.9套色。恰恰相反拉丁美洲從1994年的5.1套色增至2001年的5.9套色,遠東更是從1994年的6套色增至2001年的7.3套色。主要是遠東和拉丁美洲地區以出口為主,要滿足進口地區
印花布每一色位印制數量,全球平均已從1992年的
5.印花使用的染料
全球印花布使用的染料主要是涂料、活性、分散三大類,涂料2001年的45%比1997年52%下降7%;活性染料2001年的30%比1997年27%上升3%;分散染料2001年的19%比1997年的17%上升2%,這和使用聚酯纖維增加有關。(見表4)
表4. 全球使用大類染料比例 %
| 染料 | 涂料 | 活性染料 | 分散染料 | 還原染料 | 酸性染料 | 其他 |
| 2001年 | 45 | 30 | 19 | 3 | 1 | 2 |
| 1997年 | 52 | 26 | 17 | 2 | 2 | 1 |
三、印花布中的文化符號:藍印花布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對美觀的
藍印花布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它的印染方法全部手工操作,是把鏤空花版鋪在白布上,用刮漿板把防染漿劑刮入花紋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后浸染靛藍數遍,晾干后刮去防染漿粉,即顯現出藍白花紋。
藍印花布源于秦漢,興盛于唐宋時期,《圖書集成》卷中記載:“藥斑布-以布抹灰藥而染青,候干,去灰藥,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詩詞各色,充衾幔之用。”明清之際,藥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間,所以《古今圖書集成》物產考曰:“藥斑布俗名澆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緒通州志》記載:“種藍成畦,五月刈曰頭藍,七月刈曰二藍,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攪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藥斑布和澆花布就是我們常稱的藍印花布。這種藍印花布有藍地白花和白地藍花兩種形式。藍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塊花版印花,構成紋樣的斑點互不連接,例如:梅、蘭、竹、菊。白地藍花布的制作方法,常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蓋版"。蓋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連接點和需留白地之處遮蓋起來,更清楚地襯托出藍色花紋。另一種印制白地藍花的方法,是以一塊單獨的印花版襯以網狀物,花版的紋樣無需每處連接,刻好后用膠和漆將花版粘牢在大面積的網狀物襯底上,然后再刮印漿料。有的藍印花布還是雙面的,這就需要在正面刮漿干透后,利用拷貝桌在反面對準正面紋樣再刮漿一次,這樣染后就可得到雙面的藍印花布。
江蘇南通是藍印花布的發源地,而藍印花布也是南通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工藝品之一。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始于明代,流傳至今。經過一代代民間藝人尤其是當代民間工藝家的不懈努
藍印花布成為歷代中國平民最為普及的手織,手工印染紡織品,雖然沒有絲綢華貴,但其藝術成就并不遜色,同宋代的青花瓷器相比較,其深刻的文化品味和藍白分明的藝術格調是何等的相似。它散發著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淳風之純美,使人回味無窮。用這種古老的傳統文化遺產制作的各類服裝及各種工藝品,旅游用品,不含對人體有害的化學成分。使用它仿佛又回到我們
四、印花布的圖案及其發展
源遠流長的藍印花布成為印花布中的一種文化,它的圖案就是這文化最直觀的表征。追溯起來,藍印花布的圖案也是我國最早的印花布圖案。這些圖案組織大體上可分為折枝散花,團花,纏枝花以及四方連續的滿地花等。從圖案的構成變化及技法的處理來看,它繼承了我國印染工藝的優良傳統;它的結構疏密均勻,舒適融和;它的造型簡潔完整、樸實、健康,線條簡單明快;它的顏色雖然多是單色,但善于運用點、線、面的不同藝術效果,賓主呼應。更可貴的是這些花紋真實地刻劃出不同物象的感覺,如花瓣圓潤,葉脈挺秀,老干蒼勁,嫩枝流利等等,富有藝術性。
而如今,印花布它們的花型設計正日漸被重視,花型設計甚至成為版權保護的一部分。什么樣的花型什么樣的風格才可以適合時興和潮流,這已經是印花布的一個大課題。服裝用印花布為例,和成衣印花不一樣,印花布在消費市場上往往被戲稱為“大路貨”,所謂“大路貨”,指的是老少喜歡,城鄉皆宜。總的來說,印花布圖案的設計需要遵循城鄉二元化的規律。首先在色澤上,面向鄉鎮的印花布一般要求鮮、濃、亮、深,而城市則要求文靜雅致。在花型上,城市喜歡幾何形圖案的多,喜歡紅紅綠綠的“朵朵花”花布較少,而農村
事實上,身為印花布生產大國,我國的印花布圖案是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歷程的。
在我國,機器印花布是年鴉片戰爭結束,五口通商之后才出現的,在這之前人們的服裝用布除了藍印花布,圖案多是在染好的布上繡出來的。五口通商之后,機器印花布開始輸入我國,當時俗“洋布”。這些“洋布”,有俄國的“羅宋”花布,有英國的“花羽綢”、“太妃緞”,還有美國的印花絨布和日本的低檔產品。當時“洋布”銷售對象主要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1926至1937年間,外國人陸續在在我國開設了印染廠。最早是英國在上海浦東開辦的“綸昌廠”;其次是日本在上海藥水弄開辦的“內外棉廠”,還有日本開辦的“美華廠”。這時花布的風格,大部分是東洋或西洋的色彩。并且逐步產生了深色花布,銷往農村。那時 “條花”、“空心花”、“麥花”,還有 “朵朵花” 等都行銷一時。1930年以后,開始出現中國人自辦的印染廠,最早的是上海印染廠、達豐印染廠和中央印染廠。1940年,由于二戰在歐洲全面爆發,進口到中國的“洋布”減少,國內印染廠有了發展,廠家漸多。品種也有增加,印花布銷售面逐步擴展。印花布的花型圖案的設計也漸漸得到了初步的發展。建國后,隨著全國印染廠不斷增多。印花布圖案設計也成為一項美術活動之,從此印花布圖案設計真正受到人們的重視,并被視為印染廠生產印花布的—個重要環節。 1950年紡織工業部召開了印花布花紋圖案設計座談會,1956年又召開了全國印花布設計、生產、銷售工作改進會議,,頒發了《加強對
如今,印花布圖案設計已經屬于實用美術的范疇。它和文學、音樂、繪畫、雕刻一樣,具有藝術的特質。
參考文獻:陶啟賢《世紀之初全球和我國印花技術的發展趨勢》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