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紡織品質量"被列入2006年開始實施的紡織"十一五"計劃中,中國今后的印染產品和技術的發展重點將放在純天然纖維面料的各種特殊整理技術、多種纖維混紡交織面料的復合染整技術、新型化纖面料的染整工藝技術、綠色染整工程技術以及利用lT技術的現代染整技術上。天然纖維織物中,棉、麻、絲、毛等本身就具有高品位優勢,其服用性能一直是后整理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國蠶絲資源豐富,品質優良,很多傳統品種久盛不衰,真絲織物整理技術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近二十多年來,在環氧化物、聚氨酯、多元羧酸等助劑的使用方面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其中聚氨酯整理劑在真絲綢上的應用研究一直不斷,且發表了很多論文。本文著重介紹德美生產的聚氨酯整理劑DM-3501在真絲織物洗可穿整理加工中所取得的應用效果。
1聚氨酯整理劑DM-3501的作用機理
聚氨酯整理劑DM-3501的分子末端具有反應活性很強的官能團——異氰酸酯基(-NCO),并在合成過程中用保護基將其暫時封閉保護起來,在常溫下具有較好的穩定性。織物浸軋整理劑工作液后,帶有保護基的聚氨酯能滲透到紗線和纖維內部,在130-160℃的焙烘條件下聚氨酯脫去保護基,此時異氰酸酯基重新恢復了很強的活性,可與蠶絲上的-NH,及拼用助劑上的氨基、羥基等活性基團反應,聚氨酯本身也能發生一定的交聯反應,從而形成網狀立體結構的高分子膜覆蓋在纖維表面上。有效地解決了其它助劑難以解決的天然纖維織物防皺、防縮的難題,并實現機可洗,同時賦予織物特殊的超級爽彈手感。
2試驗部分
2·1試驗材料
絹絲人字呢色布
2·2試驗助劑
聚氨酯防縮劑DM-3501(德美化工);滲透劑DM-1223(德美化工);硅酮柔軟劑SF-4(德美化工)。
2·3試驗儀器及設備
P-AO型電動小軋車(臺灣);R-3烘干定形機(臺灣)
2·4整理工藝
(1)處方(g/L)
聚氨酯防縮劑DM-3501180
硅酮柔軟劑SF-420
NaHCO35
滲透劑DM-12232
(2)工藝條件:浸軋工作液(軋余率約95%)→烘干(110℃,3min)→焙烘(150℃,3min)。
(3)整理效果的耐洗性試驗:標準洗滌劑2g/L;浴比1:30,40℃,l2min為一次,洗滌8次;1OO℃烘干。
2·5測試方法
彈性回復角:按照GB/T3819-1997方法測定;
斷裂強力:按照GB/T3923.1-1997方法測定;
撕破強力:按照GB/T3917.1-1997方法測定。
3結果與討論
3·1彈性回復角
整理前后織物的干、濕彈性回復角如表1所示。
表l整理前后的彈性回復角(°)
| 經向 | 緯向 | 經+緯 | |||||
| 急彈 | 緩彈 | 急彈 | 緩彈 | 急彈 | 緩彈 | ||
| 干彈 | 整理樣 | 110 | 129 | 107.3 | 123.3 | 217.3 | 252.3 |
| 未整理樣 | 90 | 106.7 | 94.5 | 106.7 | 184.5 | 213.4 | |
| 濕彈 | 整理樣 | 108.8 | 126.3 | 101.8 | 114.8 | 210.6 | 241.1 |
| 未整理樣 | 83.8 | 85 | 71.2 | 81.7 | 155 | 166.7 | |
真絲織物防皺防縮整理機理有覆蓋、填充和共價交聯3種理論:①覆蓋論認為聚氨酯預聚體經高溫縮合或加成后,形成不溶性網狀結構薄膜覆蓋在纖維外層,提高織物回復彈性;②填充論認為一部分聚氨酯分散沉積于絲纖維表面和無定形區,借機械阻力限制纖維大分子間的相對運動,提高織物彈性和阻止收縮的能力;③共價交聯理論認為聚氨酯上的反應性基團與絲纖維上的活性基團產生共價交聯,從而提高了形變后回復的能力。從表I的數據可以看出,真絲織物經整理后干、濕態彈性回復角(經+緯)比未整理樣提高很多,是因為聚氨酯整理劑DM-3501浸軋后,一部分滲透到織物內部,另一部分在織物表面,在焙烘的過程中,DM-3501發生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