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衛生整理技術是現代醫學、精細化工與染整新技術相結合的邊緣技術。其關鍵問題是從化工方面如何進行抗菌劑的分子結構設計和合成;從醫學方面要研究該抗菌防臭劑的抗菌效果和安全性等;從染整方面要解決抗菌防臭劑和纖維的結合以及各項牢度、強力、白度和透氣性等。抗菌衛生整理是用抗菌防臭劑或抑菌劑處理織物,從而獲得抗菌、防霉、防臭、保持紡織品清潔衛生的加工工藝。其目的不僅是為了防止織物被微生物沾污而損傷,更重要的是為了防止傳染疾病,保證人體的安全健康和穿著舒適,降低公共環境的交叉感染率,使織
物獲得衛生保健的新功能。
抗菌衛生整理織物可廣泛用于人們的內衣、睡衣、運動衣、襪子、鞋襯布、嬰兒的尿布;醫院、賓館、家庭的床單、被套、毛毯、餐巾、毛巾、沙發布、窗簾布、地毯;醫藥、食品、服務行業的工作服、部隊的服裝以及繃帶、紗布等,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
1國外二十年來抗菌衛生整理的進展
抗菌衛生整理在美國等稱之為抗細菌整理和抗微生物整理;在日本稱之為抗菌防臭加工。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和霉菌,迄今為止,尚未有進行抗病毒整理的報道。
抗菌織物的生產方法有二種:一種方法是將抗菌劑添加到成纖聚合物中,經紡絲后制成抗菌纖維。另一種方法是采用抗菌整理的方法。在對市面上的大量抗菌纖維進行的對比實驗中證實:北京潔爾爽高科技有限公司的的抗菌棉織物的抗菌耐久性明顯好于抗菌合成纖維。分析其原因是由于纖維芯層的抗菌劑不能遷移到纖維皮層,起不到抗菌作用,但加入太多的抗菌劑將影響纖維的物理指標。解決該問題的最好方法是做成皮芯結構的抗菌纖維,即在皮層加入過量的抗菌劑,芯層為普通纖維。
抗菌整理劑分為溶出型與非溶出型兩大類。溶出型抗菌整理劑不是與織物化學結合,而能通過與水接觸被帶走,這類抗菌整理劑主要用在用即棄類紡織品上;非溶出性抗菌整理劑能與織物以化學鍵結合,這種整理對于穿著與反復洗滌是耐久的,其方法是在纖維上接枝或聚合抗菌劑或
抗菌整理的理想特征是:
a、對洗滌、干洗等具有耐久性;
b、對有害微生物具有廣譜高效的抗菌性;
c、對使用者沒有毒性;
d、具有良好的透氣性,不損傷纖維,不使織物產生色變;
e、與其他整理劑具有相容性;
f、加工方法簡單,加工費便宜。
八十年代以來,出現了效果好、安全性高、耐洗滌的抗菌整理劑,加工技術日趨成熟,走向了抗菌衛生整理發展階段。但也存在以下問題:a、抗菌譜問題:由于細菌、真菌和霉菌具有不同的細胞結構,因此單一抗菌基團的抗菌整理劑很難具備廣譜的抗菌作用。如鹵代二苯醚類對真菌、霉菌的抗菌效果較差;依靠季銨鹽陽離子正電性抑菌的化合物(有人在商業宣傳中稱之為“物理抗菌”,其實這是不科學的),對不帶負電荷的菌類抗菌效果較差。b、耐久性問題:一類是抗菌整理劑本身沒有和纖維牢固結合,因此不具有良好的耐洗滌性。另一類是季銨鹽化合物,其中有機硅季銨鹽是研究較多的一種,該類抗菌整理劑的抑菌機理是季銨鹽陽離子吸引帶負電荷的細菌、破壞細菌細胞壁,使其內容物滲出而死亡,該類產品雖耐非離子表面活性劑、陽離子表面活動性劑洗滌,但日常使用的洗滌劑絕大多數含有陰離子表面活性劑,這樣在洗滌時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就與陽離子季銨鹽結合,抗菌織物就失去了抗菌作用。
九十年代以來,抗菌衛生整理的耐久性、抗菌性又有了新發展,并出現了抗菌阻燃、抗菌防靜電防污、抗菌拒水拒油等多功能產品,以及抗菌漂白一浴法、抗菌染色一浴法等新工藝。抗菌衛生整理產品在美國、日本等分別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大量產品投放市場受到消費者歡迎。據美國南部研究中心抗菌衛生整理權威人士ClarkM weleh介紹,在美國,抗菌整理劑的生產控制很嚴,需經美國環境保護局(EPA)、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消費者安全委員會(CPSC)的認可,一只抗菌整理劑的毒性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