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殼聚糖抗菌機理棉家紡織物由于具有優良的服用舒適性、吸濕性、透氣性和抗靜電性等優點[1],深受人們的歡迎,但是棉織物的耐微生物性能較差,極易成為細菌滋生繁衍和傳播的場所。各種細菌在條件適宜時會在織物上迅速繁殖,不僅損害纖維素纖維織物,還會對皮膚產生異常的刺激,并誘發皮膚病[2]。因此,必須重視棉家紡織物的抗菌整理。甲殼素是一種帶正電荷的堿性多糖[3],廣泛存在于蝦、蟹、昆蟲的甲殼,以及真菌(酵母、霉菌)的細胞壁和植物(如蘑菇)的細胞壁中,是自然界中僅次于纖維素的第二大天然高分子化合物[1]。甲殼素經濃堿處理,脫去分子中的乙酰基后,轉化為可溶性的脫乙酰甲殼素,又稱甲殼胺或殼聚糖,其學名為1,4-二-氨基-2-脫氧-β-D-葡萄糖,或簡稱聚氨基葡萄糖[4]。殼聚糖的成膜性強,且因與纖維素的分子結構相似,對其有很好的吸附性和相容性。殼聚糖的羥基及部分氨基可與纖維素纖維的羥基形成眾多的分子間氫鍵[5],而殼聚糖的溶劑,即某些稀酸也可以作為兩者的交聯劑。如經過多元羧酸等交聯劑的作用,殼聚糖可結合在織物上,在織物表面形成一層抗菌保護層,使棉織物具有優良的抗菌效果。作為天然可再生資源,殼聚糖具有廣譜抗菌性、生物活性、生物可降解性、生物可相容性、無毒性以及極好的螯合能力,且能加速傷口愈合[6]。使殼聚糖產生抗菌性的方法有三種:(1)將高分子量的脫乙酰甲殼素用鹽酸或酶(一般是甲殼素酶、脫乙酰酶、纖維素酶)進行處理,使氨基葡萄糖形成5~6個連續的脫乙酰甲殼素低聚糖;(2)將脫乙酰甲殼素的分子量變成40000~50000的低級分解糖;(3)將脫乙酰甲殼素季銨鹽化。我們采用第(2)種方法與第(3)種方法相結合,將已具有抗菌性的低分子量殼聚糖季銨鹽化,以產生更優良的抗菌性能。將脫乙酰甲殼素季銨鹽化也有三種方法:(1)根據脫乙酰甲殼素能溶于各種稀有機酸的特性,將脫乙酰甲殼素溶于稀醋酸中,通
(2)脫乙酰甲殼素與甲基碘等烷基鹵反應,生成脫乙酰甲殼素的N-三甲基銨鹽。由于甲基碘用量少,也可預先將脫乙酰甲殼素溶于醋酸中,其中加入甲醛,把脫乙酰甲殼素上的氨基預先N-三甲基化,然后再與甲基碘反應。(3)使已經季銨鹽化的化合物與脫乙酰甲殼素反應。鹽一般采用水溶性縮水甘油三甲基氯化銨(GT-MAC),作為季銨鹽化試劑,以提高殼聚糖的水溶性和抗菌性。在中性和堿性條件下,GTMAC優先與殼聚糖分子中的氨基反應,生成N-(2-羥基)丙基-3-三甲基殼聚糖氯化銨(簡稱HTCC)。由于殼聚糖不溶于水,上述反應屬非均相反應,速度較慢。其反應方程式如下: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