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臭氧法 臭氧法將活性污泥與臭氧化技術相結合,在傳統的活性污泥工藝中增加一套臭氧處理裝置,對產生的污泥進行臭氧化,然后輸回到反應器中,見圖1。
圖1 臭氧無剩余污泥處理工藝流程 在此工藝中,剩余污泥的消化和廢水處理在一個曝氣池中同時進行。污泥內的微生物經過臭氧氧化成為有機物質,隨后在生物處理中被降解。臭氧可破壞不容易被生物降解的細胞膜等,使細胞內物質能較快地溶于水中;同時,臭氧還可氧化不容易水解的大分子物質,使其更容易為微生物所利用。Yasui等[10]研究表明,當曝氣池中的臭氧劑量為10 mg/(gMLSS·d)時,剩余污泥產量可減少50%;達至20 ms/(gMLSS·d)時,則無剩余污泥產生。有研究表明,臭氧處理污泥的循環率保持在30%左右,是保證“零”污泥的條件,即由臭氧處理過約1/3的污泥在曝氣池內被生物無機化(氣體化),則殘余的2/3又變換為活性污泥。因此,只要操作得當,可使印染廢水處理過程中凈增污泥量與無機化污泥量相等,從而達到無剩余污泥的目的。3.3微生物捕食法 印染廢水生物處理法中的廢水為微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和繁殖場所,沒有一種單一的微生物能夠利用污水中存在的全部眾多的化合物作為底物,因此可建立由多種微生物組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形成細菌一原生動物一后生動物食物鏈。在食物鏈的最高端污泥被轉化為能量、水和二氧化碳,從而使污泥量減少。Janssen等人[11]的常規活性污泥工藝中投加和不投加后生動物,以及加設和不加設填料載體的對比研究發現,利用混合液懸浮固體(MLSS)濃度計算,在蠕蟲存在下,污泥產量為0.15 g MLSS/g COD;而在正常運行條件下,污泥產量為0.40 g MLSS/g COD。 由于常規的曝氣池不利于食物鏈的建立,不能真正實現污泥的減量。若將傳統方法進行改進,創造適合微生物生長的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