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性污泥法與生物膜法等,是在有氧的條件下,由好氧微生物降解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最后產物主要是水和二氧化碳。污泥和印染廠排放廢水的有機物含量相當高,一般都采用厭氧消化法,即在無氧的條件下,借兼氧菌及專性厭氧細菌降解有機污染物,分解的主要產物是以甲烷為主的污泥氣(沼氣)。一、厭氧消化原理 有機物在厭氧條件下消化降解的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即酸性消化(酸性發酵)階段和堿性消化(堿性發酵)階段。兩個階段示意圖如圖5—6所示。
在酸性消化階段,有機物在細菌的作用下,分解成簡單的有機酸(如丁酸、丙酸、乙酸和甲酸等)以及醇類、二氧化碳、氮、硫化物、氫以及能量。在這一階段里,由于有機酸的大量積累,pH值可下降至6,甚至可達5以下。所以叫做酸性消化階段。隨后,由于有機酸和溶解性含氮化合物的分解,產生碳酸鹽、氨、氮及少量的二氧化碳等,從而使酸性減退。 經酸性消化后的污泥外觀呈黃色,比較黏稠不易脫水,仍易于腐化發臭。 在堿性消化階段,參與的微生物是甲烷細菌。甲烷細菌對營養的要求不高,一般的營養鹽類、二氧化碳、醇和氨都可以作為碳、氮源,屬于專性厭氧細菌群。在甲烷細菌的作用下,酸性消化階段的代謝產物進一步分解成污泥氣,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二氧化碳(C02)及少量氨、氫、硫化氫等。隨著甲烷細菌的繁殖,有機酸迅速分解,pu值迅速上升,達到7—8,所以叫做堿性消化階段。 甲烷細菌屬的特點是:對pH值的適應性較弱,適宜的范圍是6.8—7.8,最佳pH值為6.8—7.2;對溫度的適應性比較弱,根據對溫度的適應范圍,甲烷細菌可分為中溫(30—35℃)及高溫(50—60℃)兩類,當甲烷細菌在一定溫度內被馴化后,溫度增減2℃就可能破壞甲烷消化作用,特別是高溫甲烷細菌,溫度增減1℃,就有可能使消化過程遭到破壞,因此甲烷細菌要求保持溫度恒定;甲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