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層氣浮技術
氣浮凈水技術在國內外應用廣泛。國內應用的氣浮裝置有分散空氣氣浮法、電解氣浮法、壓力溶氣氣浮法等(以下簡稱傳統氣浮法),目前壓力溶氣氣浮法應用最廣。但是近年來剛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淺層氣浮裝置后來居上,該裝置由美國克拉福達(Krofta)公司經過幾十年研究開發,本文對該裝置的結構作一介紹。
1 工作原理
淺層氣浮裝置的結構如圖1所示。

原水通過泵1進入氣浮裝置2的中心管3,通過可旋轉的水力接頭4和可旋轉的分配管5均勻地配入氣浮池底部,溶氣水經過中心管7進入可旋轉的分配管8,與原水同步進入氣浮池底部。9亦為一個可旋轉的水力接頭。飽含微氣泡的溶氣水與原水在氣浮裝置的底部充分碰撞、粘附,使原水中的微粒形成比重<1的浮渣上升到水面而被除去。原水的分配管5和溶氣水的分配管8被固定在同一旋轉裝置10上,其旋轉方向與原水進入氣浮池底部的水流方向相反,但速度相等。本裝置的關鍵部分是成功地利用“零速度”原理,使進水對原水不產生擾動,固液分離在一種靜態下進行。 表面形成的浮渣層由螺旋撇渣裝置11收集,然后經過排渣管12將其排到池外。澄清后的水由旋轉集水管13收集后排到池外,集水管13與中央旋轉部分14連在一起,這樣原水在氣浮池中的停留時間就是中央旋轉部分的回轉周期。 連在旋轉行走裝置上的刮板將池底和池壁上的沉泥刮到泥斗6中,定期排放。 另外一項重要的改進就是固定在旋轉行走架10上相互之間有一定間距的一組同心錐形板裝置15,與配水部分一起沿氣浮池同步旋轉。每相鄰兩塊錐形板組成一個傾斜的環行氣浮區域16,該區域內水時刻處于層流狀態,加速了顆粒雜質隨微氣泡的上升速度。 淺層氣浮裝置還包括一對并聯運行的溶氣管20(簡稱ADT’S),進水泵17的壓力較低,只需202.6 kPa。進水首先通過與兩個ADT’S連接的三通閥18,ADT&rsqu
2 淺層氣浮與傳統氣浮裝置的比較
① 傳統氣浮裝置中,池深一般為2.0~2.5 m,這是因為設備是靜止的,水體是運動的。水體從反應室進入接觸區時會產生流向的改變和流速的重新分布,即把水流轉變成均勻向上的流動,這就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和高度來完成這一變化,其高度一般不低于1.5 m。而淺層氣浮由于“零速度”原理的應用,實現了設備是運動的,水體是靜止的,消除了由于水體的擾動對懸浮顆粒與水分離的影響,降低了對高度的要求;另外在傳統氣浮裝置中,難免有泥砂或絮粒沉于池底,為防止帶出池底的泥砂,出水管一般懸高300 mm,而在淺層氣浮裝置中,由于池底設置了刮泥裝置,因此不需設置懸高段。通過以上分析,淺層氣浮裝置的有效水深一般為400~500 mm。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