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梳棉精梳化促進清梳聯接
4.2.1 高產優質工藝技術措施內容 回顧梳棉機發展歷史,金屬針布代替彈性針布是一次重大轉折,可以這樣說,沒有主梳元件的開發及其工藝配套的研究,要實現優質高產是不可能的。近25年來,圍繞錫林為重點,涌現出較多工藝性改革內容,并顯示較好的功能特性。列舉重要工藝措施內容如下。
(1)梳理元件工藝參數變革特點:
錫林金屬針布——矮、淺、薄、尖、光、密、小(角度);
道夫金屬針布——深齒、鷹嘴、弧背、大容量等
蓋板彈性針布——半硬性強底布、異形鋼絲、稀密漸增曲線排列型、減小橫向針距等;
刺輥鋸條——加大工作角,自鎖型增加橫向密度。
(2)整體加速:錫林、刺輥、蓋板不同程度提速,錫林實開最高速度500 r/min(∮1290 mm)以上,道夫大幅度增速提高輸出能力,增加單產水平。
(3)回轉蓋板減小踵趾差:0.90 mm改0.56mm,縮小平均梳理隔距,提高互梳能力。
(4)回轉蓋板根數減少,逆向運行,周轉快,少充塞。
(5)調整三主軸坐標(即抬高錫林位置),增裝有自潔作用的附加分梳件:錫林前后固定蓋板和刺輥分梳板,加強互梳、均混和梳整作用。
(6)附加分梳件配塵刀吸點(又稱棉網清潔器):起導流除微塵雜和短絨作用。
(7)順向給棉:減少纖維損傷。
(8)單刺輥改三刺輥:調和損傷纖維和轉移的矛盾,增加除雜效率,放開錫林速度的限制。
以上措施都屬梳棉機梳理工藝性內容,是近25年來逐步發展取得的,是梳棉技術進步的重要標志,國內外新機都已陸續采用,單產水平普遍提高,最高理論單產超過100kg/h,實際產量60kg/h左右,為清梳聯創造良好的條件。
4.2.2 梳棉精梳化 回轉蓋板梳棉機的基本結構布局,可以說150年來沒有什么大變化,錫林是主體,與蓋板間形成互梳作用,起到主要梳理作用,但受到整體布局的影響。錫林后部有刺輥,前面有道夫,上面有蓋板,周圍梳理部件都有擺脫針面負荷的機會,刺輥梳后纖維轉移給錫林較少返花;在參與互梳作用的蓋板在本身回轉脫離工作區可以獲得清除;道夫在凝聚纖維叢成網剝取中得到清潔,而錫林處于封閉狀態下工作,在彈性針布時期,由于彈性針布本身的屬性,植針和底布存在死角,容易充塞,互梳作用隨著運轉時間產生波動,棉網質量呈周期性下降,定時2小時1次抄針,針布銳度衰退,定時3天1次磨針,嚴重降低設備利用率,同時受針布材質和梳針受梳變形、底布起浮等因素,錫林速度不能突破200r/min。為了延緩針布充塞,在針布針密配套中,錫林針密一般低于蓋板和道夫10號[相當于50針/(25.4mm)],以上因素都束縛著梳棉水平的發展提高。金屬針布成熟推廣,從量變到質變,使梳棉機紡棉獲得生機,同時為紡制化纖和其他雜纖維創造了條件。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