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梳”發展回顧大事記
建國以來,“兩梳”技術發展做了大量工作,以自我參與或間接收集,匯總如下,僅作歷史查證參考。
(1)定點制造梳棉機
1950年,定點青島紡機廠,借鑒移植日本豐田[類同英國潑拉脫(Platt)],制造1181型梳棉機,開創批量制造梳棉機的先河。
(2)創建技訓班
1951年華東紡織管理局籌建技術訓練班(簡稱技訓班,其中包括清棉梳棉技訓小組),由國內和日籍專家參加指導,貫徹技術工人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理論聯系實際,為機械操作規范化培養人才,共辦4屆,并在1956年出版《開清棉、梳棉專門工藝學》等,內容詳實豐富,對技術有很大推動作用。
1988-1994年紡織工業部委托上海舉辦梳細布高級技工培訓班,共七期,全國梳棉受訓人員近200名。
(3)“五三”保全工作法
1953年4月紡織工業部和全國紡織工會在上海聯合召開全國棉紡織保全會議,重點梳、細、布機械維修工作法(簡稱“五三”保全工作法,與1951年在青島召開的郝建秀細紗擋車工作法和1951年在天津召開的五一織布擋車工作法合稱三大工作法),并出版叢書,為整頓機械狀態,提高安裝精度打下基礎。會后紡織工業部組建上海棉紡織清、梳、并、粗、細、準備、布機保全工作隊共23人赴東北金州紡織廠推廣工作法3個月。
(4)清鋼漿會議
1954年10月在青島召開全國棉紡織技術專業會議(簡稱清鋼漿會議),會后編寫出版叢書,創導了對梳棉工藝技術的研究和對梳棉輔機重要性的認識。掌握刺輥漏底五點隔距、落棉調整起到導向作用。刺輥加速由450r/rain提高到600r/min,錫林速度由160r/min提高到180r/min,道夫8r/min突破達到12 r/min。清棉主要研究了分類排隊配棉、控制落棉和增進棉卷均勻方法等為節約用棉提高質量提供經驗。翌年華東紡管局組織磨蓋板機平修工作法技術培訓班。
(5)金屬針布啟步研究
1955年紡織工業部紡織研究院開始進行金屬針布的試驗研究,并于1956年編寫出版《梳棉機金屬鋸條的應用》一書,對推動采用金屬針布起到帶頭作用,當時基本與國際發展同步。
(6)梳棉高產探索和老機的篩選
1958年紡織工業部在青島組建高產梳棉機試驗研究工作組,有紡織部紡研院、山東紡研所、青島紡機廠和青島四、五、六棉紡廠參加,開創高產梳棉機試驗研究的新紀元。同年老廠開始淘汰落后機型,確定1181、潑拉脫、豐田梳棉機為保留機型。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