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成立棉紡針布研制小組
1970年上海成立棉紡針布研制小組,制造、使用、院校三結合,開發彈性針布和金屬針布新產品。
1972年在無錫召開會議,通過672和702型蓋板針布的鑒定。同期各地紛紛成立針布研制小組。
(13)成立全國針布協作組
1972年成立全國針布協作組,山東、北京、上海參加,發動全國研究開發新產品。1974年在上海衡山飯店召開全國針布技術交流會,鑒定推薦青島JT49、JT38、上海SC3、SD3A等配套型號金屬針布,同時總結使用維護經驗,會上概括評語“針布雖小,作用很大”;“制造廠雖小,貢獻很大”。至今廣為傳頌。
(14)精梳挖潛改造和FA251型精梳機誕生
1971年為擴大滌棉混紡產品,上海成立精梳技術研究三結合小組,上棉十二廠為據點,有上海第一紡機廠、華東紡織工學院、上海第五、第十七棉紡織廠等參加,以A201型為對象,先后將原有分離凸輪、扇形齒輪、牙嵌式離合器改為平面連桿機構和差動輪系組成的分離羅拉傳動機構,適當改短有效輸出長度,同時減小鉗板開口量,以及圈條器單筒雙圈條為雙筒單圈條(命名A201B和A201C型,以后再發展A201D、E型),速度突破150鉗次/min。直至1982年上海第一紡機廠研制換代產品FA251型,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同年常德紡機廠也開始生產制造FA251型精梳機。以后派生FA251A、B、C、E和CJ25型等。
(15)老廠梳棉機改造高潮
20世紀70年代初全國掀起梳棉機技術改造高潮,推廣金屬針布、道夫變速、皮圈皮輥和羅拉剝棉、0600mill大卷裝、集體傳動改單獨傳動以及三吸濾塵等,老廠面貌有了改變,單產水平有所提高。
(16)引進E7/4型精梳機
1974年京棉一廠、石家莊五廠等引進瑞士立達(Rieter)E7/4型精梳機和配套設備,最高車速240鉗次/min,配日本中川1400(Unicomb)鋸齒整體錫林,同時訂購配套備用14排結構的針片梳針錫林。
(17)梳棉機紡滌試驗
1974年組織在上棉十二廠進行萬錠一條龍滌棉混紡試驗,其中對A186型梳棉機梳理針布選配和后部工藝進行了探索研究。
(18)編寫技術叢書
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由河南省輕工局編寫組組織編寫棉紡織廠保全工技術讀本共14冊,其中包括清棉、梳棉,1986年由上海增補《精梳保全》、青島增補《紡織機械基礎知識》各一冊。1984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組織編寫大百科紡織卷,其中紡紗分支中有開清棉、梳理、精梳、針布和針板等條目。1976年上海市棉紡工業公司組織編寫《棉紡手冊》,1987年又修訂編寫第二版,其中有開清棉、梳棉、精梳等章節,由紡織工業出版社出版,并獲紡織工業部優秀圖書一等獎。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