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梳紗的質量是用Uster-Tester條干均勻度儀器通過電容檢測系統計數測出,其各項指標分類并不完善。除質量變異系數 (CVm%)外,其常發性疵奌只能分細節、粗節和棉結,并以千米為計數單位。即細節/千米(Thin/KM)、粗節/千米(Thick/KM)、棉結/千米(Neps/KM)。其中棉結是由集聚的纖維(短纖維和末成熟纖維)、雜質和微塵組成,而電容式傳感器無法記錄到這種實質的變化只能全計數為棉結。與精條中棉結是完全不同概念,無線性關系。
常發性疵點分檔大小及數值將直接決定針織、機織坯布成品質量:
1、細節疵點較多不但增加織造斷紗,并在坯布上留下深淺不一的陰影。據統計由于細節占造成斷紗的60%左右,粗細節接合處占30%,余下為其他因素造成。
2、粗節疵點在坯布布面更易凸顯,嚴重影響布面質量,針織紗要求更嚴。其次,成紗粗節處的捻度通常比其他部分少,減弱成紗強力易斷頭。
3、棉結疵點會破壞織物外觀及影響染色性能,并損耗針織機、高速織機相關器材。
精梳紗中所謂常發性紗疵點是指細節/千米(-40%、-50%),粗節/千米(+35%、+50%),棉結/千米(+140%、+200%、+280%、+400%),各檔指標是條干均勻度儀器在測試紗線中數值記錄。其中,尤其是棉結/千米為眾所周知的疵點,這些疵點在紗線中不會永遠存在,但它們會突然出現,然后可能在一定長度的紗線中消失。棉紡企業對棉結/千米的要求是根據下游工序織造要求加以控制最為關注指標,理所當然是精梳紗成紗質量主要考核指標之一,問題是減少它們出現頻繁和間隔出現。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