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的生產企業中,對產品的質量控制有這么一個誤區,那就是以每項質量檢測所得的平均值來作為控制標準。在設計時以平均值作為優化優選的參考和依據,從而忽略了臺、眼、錠間存在的差異,而這種差異的產生往往是造成織造低效率,織物疵點的主要殺手。
一、為什么要重視臺、眼、錠之間的差異
先來舉個例子,某企業生產的一批C32S紗,受到了用戶投訴在整經過程中斷頭率太高。于是找出這批紗的出廠檢測報告,紗的強力并不低,但客戶就是上帝,問題來了總要解決,于是采用增加纖維長度,纖維細度,適當增加成紗捻度等一系列的措施,強度是增加到了,然而第二批紗發出后,顧客的反饋是略有改善,這讓他們很不服氣,派人到織廠的整經車間現場考查,發現反饋信息確實屬實。我們知道,纖維細度、長度的改善,勢必造成成本的大幅增加,再這么下去就無利可圖了,那么是什么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看完他們的成紗強力檢測報告后,發現他們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那就是最小強度,我們知道紗線在斷裂的時候是不會以平均多少來斷的,它只會在最弱的地方斷,雖然平均強力達到了,但是只要張力稍大于紗的強力,紗就斷了。所以,問題的根本不在于平均值,而在于紗的強力差異過大。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批紗的平均條干很好,但有個別錠子非常差,那么織物的表面效果會因為這個錠子而表現的非常糟。再例如半制品,幾十臺梳棉機的平均生條結雜情況非常好,但是有一臺很高,那么反映在織物上就會在幾十米中有大量的棉結雜質。這也是木桶的短板效應的反映。最終的質量反映是以最差的那個臺、眼、錠來反映的。
二、臺、眼、錠之間的差異是如何來的
我們知道,在我們想要解決一個問題時,首先要弄清楚的是這個問題是怎樣產生的,只有找到根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不然只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從一個整體上系統地解決,必然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費。
首先最明顯的差異來自于不同的機型。在很多的老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隨著新型設備的出現,逐漸更新老設備的過程中,造成了各工序機型龐雜,那么在各種機型之間所產出的半制品,成紗必然會有一定的差異。
其次,關鍵部件的差異,隨著科技的進步,各工序的關鍵部件在材質、形狀等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更新。例如針布的材質、針齒密度、針齒形狀、工作角大小等,皮輥的材質、硬度、涂料、直徑等等,不同的關鍵部件會產生不同的質量。
第三,工藝設計產生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僅指各臺、眼、錠之間的工藝不一致性,還指工藝設計不合理所產生的差異。例如兩臺梳棉機的分梳隔距不一致會產生分梳效果差異,兩錠之間的上隔距不一致會產生牽伸力大小不一致等。除了這些明顯存在的差異外,還有另外一種隱性的,可能不會在第一時間爆發的不一致性,那就是工藝設計不合理所產生的不一致性。相信凡是從事紡織行業的朋友對突發性紗疵必然不會陌生,這就是這種不一致性的集中、極端的反映。我們知道所謂的突發性紗疵就是突然發生的,不是常態的,也就是說這個錠子上一分鐘還是正常的,下一分鐘可能就出現了問題,而且這種狀況發生時不是所有的錠子全出問題,而是集中的相當數量的部分出了問題,那么當這部分的數量非常少時,我們是不是不便易覺察了呢?雖然我們沒有覺察到,但它卻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嚴重影響著我們的產品質量。再舉個例子,幾十人人一起去搬石頭,其中有老有少,大家每人搬20斤時,可能全沒有問題,但是當重量加到100斤時呢?那些壯年還沒事,但那些老年人可能就出現狀況了。所以,在工藝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到“老年人”的狀況,哪怕你這幾十人里只有一個“老年人”,或者,你就把這個“老年人”換成“壯年”,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到設備所能承受的負荷,特別是分梳和牽伸。這個問題對新設備可能不是問題,但是“壯年”總會長成“老年”的。
三、如何減小臺、眼、錠之間的差異
大家注意,我談的是“減小”而不是“消除”。如果哪位朋友有消除這種差異的辦法,歡迎不吝賜教。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