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設備的使用上,同一產品盡可能使用同一機型,這是常識,也只是對那些機型比較復雜的老工作而言,就不多講。有些企業由于條件的限制,無法做到時呢?我建議在不影響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好的質量向差的質量看齊。如果影響產品質量,那哪些機型的機臺影響就不要使用。因為就算你好的機型機臺質量好,平均值好了,你影響產品的那些機型機臺還是沒達到要求,而影響最終的布面較果的恰恰是差的那部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老鼠壞一鍋湯”。而好的質量向差的質量看齊,可以保證好的那部分充分穩定,減少消耗,同時也可減少對設備的損耗,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
其次,在關鍵部件的選用上,同機型盡可能一致,各周期盡可能分布均勻,這些比較容易作到,就不再多說。
再次,在工藝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到設備所能承受的負荷,特別是那些“老年”,因為各工序的各關鍵部件都有自己的使用周期,例如針布的抄、磨、更換周期(在這里插一句題外話:目前多數工廠的針布使用周期還是按照老的辦法,就是多長時間一次,其實這是一種不太科學的辦法,在你紡四十支紗與十支紗的兩種機臺,同一段時段內的針布磨損是不同的,建議大家有條件可以試著用產量來作為針布的周期,即多少噸產量時抄、磨、更換。)磨皮輥、鋼領周期等。我們要做的就是以狀態最差的那個周期為考慮標準。
最近,在拿到檢測報告后,不要只去年平均值,更應關注一下各檢測結果的分布情況,所有結果里的最小值如何,舉個例子:在整經時的斷頭率高,那是紗的強力出了問題,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紗在斷的時候,并不是在平均值上斷的,而是在強力最低的地方斷。哪怕你的平均強力到了鋼絲的程度,只要你有一個點的強力非常低,它還是會斷?;蛘呦裼行┢髽I正在作的那樣,把每項質量指標的最低值也納入質量控制體系之中,作為一項質量控制標準來執行。大家應該看到了,新的UST公報比老公報增加了一項CVb的項目,它考查的就是各錠子之間的條干差異性,這是否在說明全球的許多企業都已注意到這些差異對產品質量產生了巨大的危害呢?
現在再回過頭來分析開頭的那個例子,我們就知道了,在現有情況下,只要解決了成紗的強力中的弱環,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全面考查成紗的質量報告,我發現與之相關的捻不勻也大得驚人,達到了12%,加捻的不勻造成了強度的不勻,從而產生了弱環,過程就不再細述,主要問題出在于錠帶的控制,各輪轉班在更新斷的錠帶時,接的長度有差異,另外錠帶有些超期負役,伸長過大的錠帶時有發現。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講,一個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在作好事,在紗線的生產中,同樣,生產出一根好的紗不難,難的是每個錠子上每時每刻都在生產好的紗線。希望這些淺見對大家提高產品的質量穩定性有所幫助。
<<上一頁[1][2]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