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的檢驗手段越來越齊全,但我們每天在車間巡回時,通過手感目測定來判斷生條的“生”與“熟”對我們控制質量也是很有必要的,就象棉花檢驗一樣,雖然檢驗儀器越來越先進,但手感目測檢驗依然是最方便快捷的辦法一樣。
生條過熟易使后工序加工時纖維抱合力差,短絨多,飛花大,纖維缺乏彈性,強力變低,其產生的原因一是分梳過度(如梳理隔距過緊,梳理速度過高,道夫轉移率過低,梳棉機臺時產量過低,包含生條定量過輕,出條速度偏低);二是原料性能較差(主要是纖維成熟差,強力低,短絨高)。歸根到底,“生”與“熟”其形成的原因是梳理度與原料性能不相適應而造成的。生條過生,纖維分離度不好,不利于后工序牽伸,對成紗條干,常發性,偶發性紗疵均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掌握好這個度,既不容易,但又非常必要,需要我們技術人員在實踐中摸索掌握,總起來說,配棉好,上述影響較小,配棉較差,上述把握尤其重要。從我在很多廠看到的情況,分梳過度占的比例要大一些,這同我們以往“緊隔距、強分梳”的工藝理念的慣性有很大關系。
分梳過度,從棉網上看,棉網缺乏張力和彈性,特別是邊緣有一碰就破的感覺。從條子看,條子缺乏抱合力和彈性,用手拉條子時能
感覺出抱合力的強弱,用近似于棉花手扯長度時的方法拉纖維時,須條感覺很疲,缺少張力反彈,就象手扯原棉時感覺成熟不好的原棉一樣。從梳棉機龍頭喇叭口處觀察,短絨集聚較快【您可以定量去判斷,比如說一個小時龍頭積花是多少毫克,是否處于正常,試驗方法完全可以自定,只要便于質量控制就是好方法】。從上述三個方面基本可以確定是否分梳過度。
分梳不足,可以用近似于棉花手扯長度時的方法,拉纖維時從拉出纖維板的絲束狀,判定纖維的分離程度如何來確定。
總起來說,大家在實踐中摸索積累去感覺,有些感覺確實只能意會,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