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衡量生條質量的好壞
提出這一問題,是為了準確評價各種分梳元件的作用效果,用系統工程的概念全面把握梳棉工序的各類要素,達到提高產品成紗質量的目的。筆者認為,衡量生條質量必須遵循以下三條標準:
1.1 外觀質量
如棉網清晰度、生條結雜粒數等,此類指標各棉紡廠都很重視,能直觀反映生條質量狀況,且方便快捷,便于日常質量把關與監控,但因大都屬目光檢測,誤差較大,缺乏可比性。筆者曾將同一機臺同時取樣分別在三個不同的棉紡廠進行生條結雜粒數檢測,結果差異較大,因此,可能產生誤導,造成質量失控。而且棉紡廠技術人員為了完成上述質量指標,片面追求“緊隔距、強分梳”(如刺輥速度提至1000r.mim-1以上)而忽視纖維的轉移與損傷,使得生條內在質量及成紗質量低下。
1.2 內在質量
生條的內在質量主要體現在生條中纖維的分離度、取向度(平行度)、伸直度及短絨含量。其中對纖維的“三度”很多人都認識不足,即使認識到,因缺乏必要的檢測手段及工藝技術措施,使得條子內在質量不理想從而成紗質量不理想。
(1)分離度。即纖維的分離程度,可以用一定長度內單纖維根數與束纖維數之和對紗條中纖維的總根數之比值(百分率)表示。提高分離度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分梳度,但提高分梳度勢必引起纖維損傷加據。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是根據纖維的強力、棉卷結構選擇合適的刺輥速度,同時加裝固定蓋板,即控制握持分梳,增強自由分梳達到既保證纖維的分離度又兼顧纖維損傷的目的。我們在加裝后固定蓋板后將刺輥轉速由1070r.min-1降至860r.min-1,生條質量得到了一定提高。
(2)取向度。即纖維和纖維束在條子中的排列方向與條子軸線的平行程度。決定纖維取各度的主要因素是針齒對纖維的握持能力,針齒對纖維握持能力強則取向度好;其次是氣流的引導,氣流平緩穩定有助于取向度的提高。固定蓋板增加了對纖維的握持,針齒的方向及齒隙有助于氣流對纖維的引導,從而提高了纖維的取向度,同時錫林、蓋板、道夫的針布狀態、三角區的吸風量大小、及前后罩板、大小漏底的隔距設置均對纖維的取向度有顯著影響。
(3)伸直度。即纖維的伸直程度,即纖維在條子軸向的實際投影長度與原始長度之比。決定纖維伸直度的主要因素一是針齒對纖維的分梳握持能力;二是纖維從一個回轉件(如刺輥)轉移到另一個回轉件(如錫林)的轉移比大小。加裝固定蓋板后,給刺輥降速創造了條件,使得錫林與刺輥的轉移比增大,提高了纖維的伸直度。
實際上“三度”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與交互作用。我們在安裝固定蓋板進行工藝試驗時發現棉網張力明顯減少,尤其是純滌機臺,下壓輥牙由原來21齒調至20齒(增加張力牽伸5%)后張力正常,這一現象充分說明了纖維的取向度、伸直度得到了明顯改善。
1.3 關聯質量指標
即因生條質量發生變化而引起相關工序與成紗質量發生顯著變化的質量指標。經試驗證明,與生條質量有顯著相關的關聯質量指標主要有:預并或頭并條子的結雜粒數,精梳落率及落棉含短絨率,管紗千米粗節、千米棉結及黑板棉結。
綜上所述,衡量生條質量必須綜合分析、全面比較、采取相應措施,才能達到提高成紗質量的目的。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