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梳紗和精梳紗條子中彎鉤纖維種類及百分比。
.jpg)
2.彎鉤纖維與牽伸的關系
生條內纖維定向度差而后端彎鈞纖維比例大,生條逆向喂入頭并所以條子中前彎鉤纖維比例大纖維定向度差。
條子中后端彎鉤及兩端彎鉤經過牽伸后均前所減少,在前端彎鉤多的頭道并條經過牽伸比大時前端彎鉤纖維容易形成棉結.加上須條邊緣毛羽產生棉結占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形成棉結多,如棉紡各工序棉結產生規律圖2-1的情況。如頭并二并均采取牽伸倍數等于并合數時如圖2—2經過并條后棉結產生較少。生產普梳棉紗的粗紗時由于喂入粗紗的二并條子還有部分殘存的生條后彎鉤,同時還含有一定量的短纖維所以粗紗牽伸倍數不宜過犬,一般以7~10倍宜。
精梳紗的粗紗喂入條子彎鉤纖維已經很少,(見精梳紗條子中彎鉤纖維變化情況及百分比情況)由于喂入條予彎鉤纖維少.加上短纖維含量少根據紡高支紗的需要.粗紗牽伸倍數可以高一些,達12-13倍。
普梳棉紗四種紡紗方案對比,進入細紗時的粗紗宜以后彎鉤多的方案為宜,因為細紗的牽伸倍數比較高,其中以第三方案比較適宜。。
.jpg)
注:——:條子直接喂入。/:反向喂入。
關于定向度的問題根據西德梅利安特紡織報告(1969,50,N.12)的研究認為經過一道并條可以得到良好的定向度。牽仲倍數與定向度的影響認為頭并的后區牽伸倍數為 1.7倍及前區牽伸在三倍牽伸時已獲得最大定向作用。因此從定向度角度來看,各道紡紗工序常用的牽伸倍數已夠大了。
頭道并條工藝正確纖維的定向并行度及對彎鉤的伸直作用就打下了好的基礎,以后各道并條伸直作用的大小,要根據后彎鉤占優勢還是前彎鉤占優勢而定。
3.彎鉤纖維與精梳工藝
精梳工藝要求彎鉤方向為頭端彎鉤為此一般精梳前準備工藝為偶數如條卷/并卷工藝,予并/條并卷工藝等。
梳棉條中求得的埃及棉纖維端的彎鉤比率是:
頭端彎鉤的占18% 尾端彎鉤的占50%
生條有很多尾端彎鉤,但
.jpg)
經過試驗,證實纖維以正確方向喂入精梳機對精梳條子質量良好是絕結重要的,纖維有了正確的方向,在準備工程增加牽伸可以改善精梳效率和減少落棉。小卷內尾端彎鉤纖維的形態和落棉中長纖維間的聯系可以從下圖2-13看出,A平B是小卷中二根纖維,它們最初的位置相同,都處在鉗板與分離羅拉間的空隙中,在分離作用開始前,被鉗制住的纖維頭端雖然都被錫林針排作用著,結果頭端彎鉤的纖維八則有機會被精梳伸直,因此可被分離羅拉分離,但纖維B則不受影響,促使纖維再長也要在下一個循回時與落棉一起排除。
.jpg)
纖維A有頭端彎鉤,這彎鉤被錫林梳直,而此纖維即被分離。B有尾端彎鉤,它不能被伸直,因此不管它是如何長,B還是被抽出而成落棉。
如果在條卷——并卷工序以前先經過并條過程,發現山于中間有外加的換向,使在精梳機上增加了尾端彎鉤纖維的百分比和落棉。如在其間用人工轉向(用手將棉條筒里的生條倒過來即成)以及額外的并條過程能將頭端彎鉤的纖維變成尾端彎鉤的纖維,同時將尾端的變為頭端的,而使落棉率大為減少。
精梳前準備工作序應以偶數為好。成單數如:一并→二并→條卷及一并→條卷→并卷到精梳時尾端彎鉤增加。退卷粘連及小卷成毛葺狀。
偶數如采用(1)一并→二并→條卷→并卷(牽伸倍數達195倍)并卷小卷退時有分裂的趨勢。
采用(2)一并→二并→三并→條卷(牽伸倍數達187倍)經三道并條條干均勻度好(長、短片段好)條卷機只有張力牽仲無破坯均勻度之虞,但引入了并條的牽伸波,棉卷很大程度上保持小卷特性。由于尾端彎鉤少,故精梳落棉可節約2%左右,這種工序國外有的紡機公司推薦使用。
現在使用
(1)條卷→并卷 這種工序的牽伸倍數低,只有6~9倍左右,可避免毛狀棉卷,防止小卷嚴重粘連,一般使用于高支精梳紗,唯精梳落棉稍多。
(2)并條→條并卷 這種工序的牽伸倍數為18倍左右,并合及牽仲倍數大于條卷→并卷工序,精梳落棉可降低2%,使用于中高支精梳紗。
采用條卷→并卷工序時由于條卷牽伸倍數只1.2-1.8倍數是張力牽仲但不可能在生條后棉結等紗疵增加。而采用并條→條并卷工序時必須注意,此時并條牽伸倍數宜低于并合數如6根生條并合,牽伸倍數采用5-5.8倍左右,8根并合6-7倍牽伸倍數,這樣可以防止棉結、粗節等紗疵增加,有利于精梳落棉降低。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