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金屬針布的磨針方法以每三個月或半年為固定周期,采取“輕、重、輕”進程,長達數十分鐘的磨礪,磨后再用刷輥刷光以去除磨礪過程中產生的毛刺。這種磨針方法是一種基于以時間來衡量針布磨損而采取一刀切的方法。隨著新型金屬針布的推廣使用,上述傳統磨針方法突顯了磨削過多,縮短針布壽命的弊端。因而出現了少磨或不磨的方法即超長周期的磨針方法,其第一出發點是延長針布使用壽命、降低梳理成本。
如果我們接受用少磨或不磨的方法來延長針布使用壽命這一理念,則針布狀態在一個很長的使用過程中將慢慢衰退,產品質量也隨之下降。這時我們所能做的是采取某些工藝措施如梳理速度的提高、梳理隔距的縮小甚至生產能力的降低來應對調整,以便維持生條的質量水平在一個較大的但可以接受的范圍內。當品質的下降超出可以接受的范圍且工藝措施的調整無法彌補時,再選擇磨針或更換針布。從表面上看,這樣的方法似乎是延長了針布的使用壽命,降低了梳理成本。實際上,這種方法隱含著如下幾方面的弊端:
1、針布在使用中衰退、在衰退中使用,其后果是生條品質的下降或波動幅度加大。消極延長針布使用期的同時是在忍受其它利益的放棄和損失;
2、生產能力--臺時產量的降低其實不但增加了梳理成本,而且增加了比梳理成本數額更大的生產和管理成本;
3、針布的使用壽命是以累計工作產量來計量的,而不是以使用期--工作時間來計算的。降低產量能延長工作時間但并不一定能延長針布使用壽命;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