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對纖維前彎鉤的梳理伸直作用
兩道準備工序的特點是使彎鉤數量較多的纖維呈前彎鉤方向喂入精梳機,接受精梳錫林的梳理。被上下鉗板鉗持的纖維叢中前彎鉤纖維經高速回轉錫林梳齒的梳理后,其前彎鉤迅速與主體產生位移而被伸直。但應注意,錫林梳直前彎鉤是有條件的,即當其主體部分被鉗持時,前彎鉤可以自由舒展。
對錫林的梳理條件進行明確的判斷。當前彎鉤長度l≤b時,前彎鉤會被錫林梳直;當前彎鉤長度l>b,但l<Z時,大部分前彎鉤會被梳直,接近死隙處,有部分纖維可能被梳斷成為短絨被排出;當前彎鉤長度l≥Z時,前彎鉤全部都會被梳斷成為短絨被排出。故在工藝設計上必須充分考慮這個因素。
頂梳對纖維后彎鉤的梳理伸直作用
經錫林梳理后的纖維前端呈網狀進入分離羅拉鉗口,與先一鉗次梳理后由分離羅拉倒入機內的舊網接合,被分離羅拉快速抽出。抽出網從頂梳梳針間通過,受到頂梳梳理。當此抽出網從原棉層中抽出時,尾端受到包圍其四周的眾多纖維的摩擦阻力的作用,其后彎鉤遂被伸直,故伸直后彎鉤的條件遠優于伸直前彎鉤。但頂梳對纖維后彎鉤的梳理伸直作用與錫林相比,存在巨大的反差:
一是梳理次數。由于每一鉗次的給棉長度遠小于被梳纖維的長度,每根纖維會受到錫林3次~4次的梳理,而梳理的長度累計約為纖維長度的50%~60%,余下來被梳理的尾端由頂梳一次性完成,頂梳的梳理次數比錫林少得多。
二是負荷量。錫林參與梳理的鋸齒數為20167枚(以1449型92°包覆角計),而頂梳梳針一般約702枚(270mm小卷幅寬)或780枚(300mm幅寬),相差25.8倍或28.7倍,設平均分離牽伸為6倍來稀釋負荷,對同一棉層,頂梳的負荷量約為錫林的4.5倍左右。
三是梳理強度。錫林依靠其較大的回轉慣性力矩,對纖維的前端進行主動性的積極梳理。而頂梳則是當棉網嵌入(或插入棉網)并快速從頂梳梳針中通過時,對之進行阻截式被動梳理,故其梳理強度遠小于錫林。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