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獲的皮棉進入軋花廠后,受到烘干及軋花清棉的技術加工后打成棉包供給棉紡廠或其它市場,因此加工后的棉花等級及類別等原棉質量指標因軋花技術的好壞而異。
軋花技術包括烘干,從籽棉中去除什質,將皮棉籽從棉花中分離及成包等生產過程。皮棉中的含什多少及回潮高低都會影響軋花后的原棉質量。
收獲的原棉在軋花廠的軋花處理大致都要經過四種設備,以達到開松籽棉及去除什質碎片的目的,這四種設備是角釘錫林,溝槽鋸齒錫林或一組角釘鋸齒混合式錫林,軋花后的皮棉還要經過一組有比較細密鋸齒的錫林的清潔處理。
傳統的軋花廠在軋花生產中,不論原棉中的含什程度及色澤差別,均受到同樣程度的加工處理。老式的軋花設備中更設有自動監測手段來實現對原棉在軋花生產中含什情況的監控。
軋花生產過程也比較復雜,產量很高,一般每小時可加工16包,加工后的原棉分為8級,這8級傳統的分級方法主要是依靠目光評定來完成的而沒有應用電子儀器,這種評定一方面評定級別不準確,另一方面在軋花生產過程中更不能進行在線監測。
2、美國農業科學研究院一試驗室研制出一整套適應不同回潮,不同含什量的原棉軋花加工藝技術,共計有以下幾種工藝:
①、受控分離機——喂棉機及傳統式20齒鋸齒軋花機一道(EFGS);
②、Lummus錫林式除什機及EFGS;
③、傳統小型棒式軋花機及EFGS;
④、傳統沖擊式除什機及EFGS;
⑤、EFGS及一道皮棉除什機;
⑥、EFGS及二道皮棉除什機;
⑦、EFGS及三道皮棉除什機;
⑧、錫林式除什機、棒式軋花機,Lummus除什機,EFGS及兩道傳統式16—D皮棉除什機;
⑨、Lummus除什機及EFGS。
為了測試皮棉及籽棉的特性,在軋花之前先備制好樣品,經過預除什及烘干處理后不打包即進行性能測試。
3、測試儀器全部是自動化的電子儀器。一是應用大容量的原棉測試儀USTER HVI1000主要是全面測試纖維在軋花加工后的長度、長度不勻率,還有馬值,強度,色澤與含雜的測試,還有馬值,強度,色澤與含雜等指標經過軋花加工后的皮棉(三種工藝加工)回潮分別設定為4.0%、5.5%、8.4%,三種工藝加工后的皮棉含什分別是3%、4%及7.8%,皮棉經過一道EFGS加工后的棉纖維長度為36毫米,而經過三道皮棉除什機處理的棉纖維長度則為35.1毫米。所有的皮棉除什機處理后的棉纖維長度都是減少的,不同回潮的皮棉處理的原棉長度不同,以USTER HVI1000試驗儀進行測試,結果分別是1.10英寸(4.1%回潮);1.11英寸(5.5%回潮);和1.12英寸(8.4%回潮)。籽殼處理機對棉纖維長度并不損傷,皮棉除什機處理后的纖維長度會減少0.01英寸。
4、軋化工藝對原棉棉結的影響:
應用真空泵試驗方法試驗出:
①人工軋花的皮棉中每平方英寸大約有6—16粒棉結;兩道皮棉清棉機加工的皮棉,其中的棉結數從18粒增至34粒;
②兩道皮棉清棉機加工皮棉時,回潮由8.4%降為4.1%時棉結含量減少38%。
③當用一道及二道皮棉清潔機加工皮棉時,棉結數也分別減少15%及40%。
④、其它還對平均長度、短纖維含量、長度不勻率、纖維的強力、籽殼碎片等原棉性質進行對比試驗,可求出最佳加工工藝。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