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采用生化處理和物化處理相結合的染整廢水集中處理工藝進行現場測試,驗證系統的運行穩定性、處理效率及技術經濟性。結果表明:系統運行穩定、可靠,易于管理,平均出水水質可以穩定在CODcr≤100mg/L、BOD5≤25mg/L、色度≤40倍、懸浮物≤70mg/L、氨氮≤15mg/L、硫化物≤1.0mg/L;平均剩余污泥產生量14.8噸污泥(80%含水率)/萬噸污水,可以比一般前物化處理工藝減少約40%的剩余污泥量。驗證結果為最佳可行技術篩選提供了技術依據。
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2009年,納入我國環境統計的紡織企業廢水排放量為239116萬m3,占全國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11.44%,位居第三位紡織產業鏈中關鍵環節,承載著創造產品附加值及提高產品檔次的功能,是紡織工業廢水的主要來源,其廢水排放量占整個紡織工業的80%左右。由于染整加工過程中所使用的漿料、油劑、染料和化學助劑不同,產生廢水水質具有以下特點:廢水水質水量變化大,CODCr濃度高、色度大,BOD5/CODCr低,可生化性差,堿度大、pH偏高,有些廢水中還含有硫化物、重金屬等物質。
由于染整廢水排放量大,處理難度高。廢水集中處理模式節約建設資金,降低運行成本,易于管理。解決了企業的后顧之憂,減輕了企業負擔,提高運行管理水平和達標率,符合國家環保部提出的在污染治理上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治理方針。本文對篩選具有代表性的染整廢水集中處理廠進行現場測試,通過測試數據分析處理工藝運行的穩定性、可靠性以及經濟性,補充完善篩選工藝技術的清潔生產指標、設計指標、運行指標、經濟指標等數據,為染整行業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指南編制提供基礎數據。
1.現場驗證地點選擇
紡織染整企業以中小型為主,已經形成分片集中發展趨勢,各個企業均建設廢水處理設施,不僅增加企業的投資成本,而且由于缺乏專業技術人員運行管理,常常導致處理系統不能正常穩定運轉。集中廢水處理模式受到了企業歡迎,企業只需將產生廢水進行簡單的預處理,就可以直接排入廢水集中處理廠進行處理,處理廠按排放廢水水量和水質進行收費,減輕了企業投資、運行、維護與管理的負擔,促進了企業對生產工藝的改進和挖潛,提高了廢水資源化再生利用意識,監管部門可以通過對集中廢水處理廠廢水收集、處理和排放情況,對各企業排污情況進行監管,既方面相關部門監管工作,又能有效防止企業偷排漏排現象,保證了企業間的公平競爭。染整廢水集中處理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
目前國內紡織染整廢水集中處理主要采用生化處理和物化處理相結合的工藝技術路線,處理單元由預處理(格柵、中和、調節),厭氧生物處理,好氧生物處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化學混凝或混凝氣浮等組成。主體工藝流程以生化+物化、物化+生化+物化和物化生化為主:在生化處理之前進行物化處理,化學藥劑消耗量大,運行成本高,剩余污泥產生量大,并且給后續生化處理操作帶來難度;在生化處理之后進行物化處理,可以去除難生物降解CODCr和色度,一般以混凝沉淀過濾為主,也有處理廠為了滿足回用目標,使用BAF、MBR或超濾、反滲透膜等處理技術。
[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