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我國開發紡織品轉移印花技術,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初中期,北京紡織研究所科研人員采用熱氣相技術,將分散染料轉印到滌綸織物上,并逐漸推廣到全國各地應用。因而,在紡織品生產發達地區的城鄉中小工廠、印刷廠應用圓網印花機生產轉移印花紙,提供滌綸轉移印花生產,其間進口了國外轉移印花機械,國內的紡織機械廠亦開始了研制生產設備。
國內的滌綸熱轉移印花技術已日趨成熟,轉移印花產品同國外相比,花樣精細度、色澤鮮艷度、色位數、藝術性等雖存在一定差距,但這一差距可從加強管理、精心制作、嚴格要求加上轉移紙、染料、坯布、花樣設計等精選、改進來逐漸縮小。
紡織品轉移印花的技術難點是對天然纖維及其混紡織物(如滌棉混紡織物)的工藝加工,就此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各項專利技術應運而生,在工業化生產方面,已取得了喜人的進展。.
2.轉移印花的分類
轉移印花是指經轉印紙將染料轉移到織物上的印花工藝過程。它是根據一些分散染料的升華特性,選擇在150~230℃升華的分散染料,將其與漿料混合制成“色墨”,再根據不同的設計圖案要求,將“色墨”印刷到轉移紙上,然后將印有花紋圖案的轉移紙與織物密切接觸,在控制一定的溫度、壓力和時間的情況下,染料從印花紙上轉移到織物上,經過擴散作用進入織物內部,從而達到著色的目的。轉移印花有升華法、泳移法、熔融法和油墨層剝離法等幾種方法。
2.1升華法
這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利用分散染料的升華特性,使用相對分子質量為250~400、顆粒直徑為0.2~2um的分散染料與水溶性載體(如海藻酸鈉)或醇溶性載體(如乙基纖維素)、油溶性樹脂制成油墨,在200~230℃的轉移印花機上處理20~30s,使分散染料轉移到滌綸等合成纖維上并固著。升華法一般經歷三個過程:在轉移過程發生前,全部染料都在紙上的印膜中,印花織物和空氣隙中的染料濃度為零,空氣隙的大小取決于織物的結構、紗支和轉移壓力。在轉移過程中,當紙達到轉移溫度時,染料開始揮發或升華,并在紙與纖維間形成濃度揮發,當被印花織物達到轉移溫度時,在纖維表面開始了染料吸附,直到達到一定的飽和值。由于染料從紙到纖維的轉移是持續進行的,具吸附速率取決于染料擴散到纖維內部的速率。為了使染料能定向擴散,往往在被染物的下側抽真空,使染料達到定向擴散轉移。在轉移過程后,被染物著色后,紙上的染料含量下降,部分中剩余的染料遷移到紙的內部,殘留的染料量取決于染料的蒸汽壓力、染料對漿料或轉移紙的親和力和印花膜的厚度。升華法一般不需要經過濕處理,可節約能源和減輕污水處理的負荷。
2.2泳移法
轉移紙油墨層中的染料根據纖維的性質選定。織物先經固色助劑和糊料等組成的混合液浸軋處理,然后在濕態下通過熱壓泳移,使染料從轉移印花紙上轉移到織物上并固著,最后經汽蒸、洗滌等濕處理。染料轉移時,在織物和轉移紙間需要有較大的壓力。
[1][2][3][4][5]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