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生產用水量大,其廢水中難降解物質含量高、色度深、水質變化大,是我國工業廢水治理的重點之一[1,2]。目前,國內已對印染廢水的深度處理與回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膜處理、高級氧化等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大大促進了印染廢水回用率[3]。本文通過對企業廢水回用處理項目的介紹,闡述印染廢水回用,要根據生產要求而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
1 項目概況
福建某印染企業比較重視環保治理工作,多次投巨資對水處理工程進行建設與技術改造,以適應生產發展要求,形成了完善的供排水體系。其污水治理工程于2005年被評為國家環保示范工程。為發展循環經濟、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該公司于2005年成立了清潔生產小組,在印染生產中推廣全程清潔生產,研究印染廢水的深度處理回用技術,分步建設實施該工程項目。
深度處理與回用工程應建立在污水二級處理良好出水的基礎上,以形成完善的廢水處理與回用系統。其工程的工藝流程見圖1。
.jpg)
印染廢水的處理與回用研究,應與印染生產實際情況相結合。該企業確立了“分質供水、清污分流”的清潔生產方針,實施染整生產全過程清潔生產。生產廢水清污分流排放,降低了廢水的處理難度;以分質供水方式,將回用水分類回用于不同生產工序,降低了處理成本。該企業生產最大用水量為30000噸/日,規劃回用水量為20000噸/日。二級處理后,出水與自來水源水(河水)混合,進入深度處理。其中,深度處理軟化后,出水直接供應化纖類產品生產用水;深度處理反滲透(RO)膜處理后,出水回用于純棉類產品生產。深度處理軟化前部分工程已建成,并投入運行;RO處理工藝已完成中試。公司化纖類和純棉類產品染色工藝對回用水水質要求見表1。
.jpg)
2 分析與討論
2.1 水處理工藝與效果
2.1.1 污水二級處理工藝與效果
將印染生產的工業廢水分類排入污水處理廠。其中,輕污染廢水直接排入,重污染廢水回收部分可利用物料,再經物化初步處理后排入。污水二級處理工藝采用(厭氧)水解酸化→好氧生物接觸氧化→投藥氣浮處理工藝,其處理流程見圖1。二級處理工藝對COD和色度的去除效果見圖2和圖3。
.jpg)
該工藝對COD及色度處理的效率均高于90%,出水COD值為40~60mg/L,出水色度平均值為20倍,處理效果優于一般的印染廢水處理工藝。其主要原因在于:①由于實施清污分流,部分難降解物質在排入污水廠前得到初步處理,降低了廢水生化處理難度;②厭氧)水解酸化處理前,將廢水pH值調節至7~8及水溫冷卻至≤37℃,保持水解酸化處理環境的穩定性,提高水解酸化的效率及廢水可生化性;③氣浮前投加自制液體硫酸鋁和脫色劑,并投加聚丙烯酰胺(PAM)作為助凝劑,進一步提高了廢水處理效果。廢水經二級處理后可達到良好的處理效果,部分出水可回用于沖洗地板及綠化等用途。
[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