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前言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紡織行業的能源消耗總量為6867萬噸標準煤,年耗水量達95.48億噸,新鮮水用量居全國各行業第二位,廢水排放量居全國第六位。目前,我國紡織行業80%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來自印染行業[2],而印染行業排放水的年回用率不到10%。我國印染紡織品單位質量計的耗水量最高為國外先進水平的3倍,能耗是國外的3~5倍,能源費用占加工費用的30%以上,有些企業甚至達到50%,染化料耗用量比發達國家高出20%一30%。
因此,降低水的消耗是印染行業節能減排的重要環節。開展水足跡計量,則是節約用水的有力武器。
l生態足跡簡介
1987年,由首相布倫特蘭夫人主持的挪威前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提交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其中為“可持續發展”作出精確定義。這種全新的發展戰略和發展觀逐漸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但要將這種發展理念變成可操作的發展模式,必須定量測度發展的可持續性狀態,這已成為當前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前沿和熱點。
由Rees拉于1990年提出,經Wackemagel[3]完善的生態足跡(EcologicalFootprint,簡稱EF)理論,是近20年來定量測量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進展之一。生態足跡又叫生態占用,是指在定技術條件和消費水平下,某個國家(地區、個人)持續發展或生存所必需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生態足跡理論是一種定量評價可持續發展程度的方法,將區域資源和能源消費折算為提供這些消費所需的原始物質與能量的一種虛擬土地(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并與給定人口區域的生物承載力(指某個國家或地區所能提供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的總和,表征該地區的生態容量)進行比較,定量衡量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狀況。
生態足跡的核算模型為[4]:
.jpg)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