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剝色原理
剝色就是利用化學作用,將纖維上的染料破壞,使之失去顏色。
化學剝色劑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還原性剝色劑,它是通過破壞染料分子結構中的發色體系而達到褪色或消色的目的,如偶氮結構的染料,其偶氮基可能被還原成氨基而失去顏色。但還原劑對某些結構的染料發色體系的破壞是可逆的,因而其褪色是可以恢復的,如對蒽醌結構的發色體系就是如此。保險粉、雕白粉是常用的還原性剝色劑。另一類是氧化性剝色劑,其中最常用的是雙氧水和次氯酸鈉。氧化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造成某些組成染料分子發色體系的基團破壞,如偶氮基分解、氨基氧化、羥基甲基化、絡合金屬離子脫離等。這些不可逆的結構變化,導致了染料的褪色或消色,因而從理論上講氧化性剝色劑可作完全剝色處理。對蒽醌結構的染料采用這種方法,效果尤佳。
2.常用染料的剝色
2.1活性染料的剝色
含金屬絡合的任何活性染料,則應該首先在金屬多價螫合劑的溶液(2克/升EDTA)中沸煮。然后在堿性還原或氧化剝色處理前徹底水洗。完全剝色通常在堿和保險粉中高溫處理30分鐘。在還原剝色后,充分的清洗。然后在次氯酸鈉溶液中經過冷漂。
工藝示例:
連續剝色工藝示例:
染疵布→浸軋還原液(燒堿20克/升,保險粉3O克/升)→703還原蒸箱汽蒸(100℃)→水洗→烘干
染缸剝色工藝示例:
色疵布→卷軸→熱水2道→燒堿2道(20克/升) →剝色8道(保險粉15克/升,60℃)熱水4道→冷水2道上卷→常規次氯酸鈉平漂工藝(NaClO 2.5克/升,堆置45分鐘)。
2.2硫化染料的剝色
硫化染料染色織物的修正,通常是把它們在還原劑的空白溶液(6克/升全強度的硫化鈉)中,在盡可能高的溫度下處理,在重染色澤前達到使染色物部分剝色。嚴重的情況,須采用次氯酸鈉或保險粉。
工藝示例:
淺色示例:
進布→多浸一軋(次氯酸鈉5~6克升,50℃)→703蒸箱(2分鐘)→充分水洗→烘干。
深色示例:
色疵布→軋草酸(1 5克/升40℃)→烘干→軋次氯酸鈉(6克/升,30℃ l5秒)→充分水洗烘干
間歇工藝示例:
55%結晶硫化鈉:5-10克/升;純堿:2-5克/升(或36°BéNaOH 2-5毫升/升);
[1][2][3][4][5][6][7][8]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