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盤式送經機構的優點,一是可無級控制送經量,且調節范圍大,根據實際測定,被動摩擦盤能被傳動的回轉角θ最小約為25°,最大可到329°,兩者之比為13.5,能滿足一定緯密范圍從滿軸到空軸的送經要求;二是在張力調節部分與織軸傳動部分各設有信號處理和自鎖環節,調節作用穩定,送經可靠,經紗張力最大差異率約為6%—8%;三是結構不復雜,支撐多采用滾動軸承,適應高速。其不足之處是摩擦盤不宜在傳動角g接近最大和最小的極限條件下工作,θ過小摩擦片磨損嚴重;θ過大,則在主軸一轉中來不及制停,影響下一次送經。為此,規定在不同的緯密范圍內,采用不同傳動比的蝸桿與蝸輪。為保證有效傳動,摩擦面需嚴格防止油污,要求銅絲石棉摩擦片材料的摩擦系數要大。
(二)帶有錐形盤無級變速器的送經機構
帶有錐形盤無級變速器的送經機構有多種形式。其基本結構是含有能作變速傳動環節的減速輪系,并且在輪系中有一對蝸桿蝸輪副,以防止經紗張力產生多余送經。它們有的使用張力彈簧,有的使用張力彈簧和張力重錘,有的采用活動后梁作為感應元件,用以感應織軸直徑的變化,維持恒定的送經量。
亨特式送經機構即是其中常見的一種形式,主軸轉動時,通過傳動輪系(圖中未畫出,傳動比為i1,)帶動無級變速器的輸入軸9,然后經錐形盤無級變速器的輸出軸20、變速輪系21、蝸桿19、蝸輪18和齒輪17,使織軸邊盤送經齒輪22轉動,允許織軸在經紗張力作用下放出經紗。這是一種連續的送經機構,避免了間歇送經對機構的沖擊,調節細致均勻,因此適用于高速;然而其結構較復雜,對零件的精度和材料的要求較高。這種送經機構現在廣泛應用于劍桿織機上。
該機構的經紗調節原理如下:活動后梁1檢測經紗2的張力,當織軸直徑變小或其他原因使經紗張力增大時,就迫使后梁偏離原來的平衡位置向下擺動,經張力感應桿3使彈簧連桿4提起,彈簧連桿4以張力彈簧6支撐在張力感應桿3上的凹槽中,其下端同時鉸連著重錘桿23和角形桿10,經角形桿10可使雙臂杠桿11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將輸入軸9上的可動錐盤8推向固定錐盤7,迫使齒型帶13上移,上錐形盤的傳動直徑D1,隨之增大,同時通過調節螺母12和雙臂杠桿14,拉動可動錐盤16離開固定錐盤15,因而下錐形輪的傳動直徑D2相應減小,使無級變速的傳動比減小,織軸轉速加快,送經量增大,于是經紗張力得到調節。反之,經紗張力減小,則機構作用相反。經紗的上機張力由張力重錘24產生,改變其重量和力臂以及彈簧連桿4壓在張力感應桿3上的位置即可調節上機張力。5為調節螺母。
該機構織機主軸每一轉送出的紗線長度為:
Lj=i1i2i3η(D1/D2)πD
式中:i1——織機主軸到輸入軸9的傳動比(定值);
i2——變速輪系的傳動比;
i3——蝸桿19到織軸邊盤齒輪22的傳動比(定值);
η——無級變速器中齒型帶與錐形盤的滑移系數;
D1——輸入軸9上錐形盤的傳動直徑;
D2——輸出軸20上錐形盤的傳動直徑;
D——織軸直徑。
變速輪系21的四個齒輪為變換齒輪,改變變換齒輪的齒數,可滿足不同的緯密要求。在變速輪系所確定的某一個送經量變化范圍內,通過改變無級變速器的速比,又可在這一范圍內對送經量作出細致、連續的調整。
綜上所述,機械式送經機構的一般工作原理是用活動后梁或其他檢測件來感應經紗的動態張力,后梁的擺動、或其他的感應信息經適當處理后,去控制織軸傳動系統的傳動比,調節經紗送出量,從而維持經紗上機張力或動態張力的恒定。其送經量可看作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由織物品種所決定的每緯基本送經量,二是由經紗張力波動決定的送經修正量。經紗上機張力和織物品種決定了后梁的平衡位置和其他調節件的初始狀態;對于機械送經,相對于逐漸變小的織軸直徑,后梁不斷有新的平衡位置,由此控制送經量的基本部分;而張力波動引起后梁系統相對平衡位置的擺動,則對應送經量的補償修正部分。
<<上一頁[1][2]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