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間隔層結構
經編間隔織物間隔系統的單絲或紗線參與兩個表層的編織,輪流在兩個針床上作針前墊紗,由一把梳櫛編織或由兩把梳櫛反向編織,在一個針床上形成一個線圈后并轉移到另一個針床上形成線圈。 實際上, 這個貫穿于上下兩個表層之間的間隔絲(紗)就是這兩個線圈間的延展線,起到連接和支撐作用,如圖1所示。從織物的側面(見圖2)看, 由于這些延展線力圖伸直而略呈弓形,并與織物表層成一個很小的角度。為使間隔層更加穩定,可在間隔層中引入襯經紗和襯緯紗,充實間隔層中的空隙。引入的襯經紗和襯緯紗還可與間隔紗互相交織,使結構更加穩定
.jpg)
織物間隔層的厚度主要由脫圈板之間的距離決定, 另外也與織物的組織結構及后整理工藝等有關。 由于間隔絲(紗)的彎曲, 織物的成品厚度小于脫圈板間的距離。最初,織物的間隔距離在1.5~5 mm之間,現在不同的機型可以生產出厚度為1.5~60 mm的間隔織物[2], 如日本生產的一種經編機可生產出3~50 mm的經編間隔織物[3]。有著特殊用途的間隔織物其厚度甚至更大,如德國能夠生產出最大厚度為150 mm的經編間隔織物。另外,同一塊織物的厚度可以變化,例如,可形成兩邊高中間低的坐墊材料。
3. 經編間隔織物的性能
3.1 抗壓彈性
與泡沫材料或海綿不同,經編間隔織物是一個各向異性的材料, 在沿厚度方向上有與其它兩個方向截然不同的力學性能。厚度方向上的載荷主要由間隔絲(紗)承受。織物受到壓縮載荷后,受力點的間隔絲(紗)受到壓縮,發生彎曲,便將載荷向受力點四周傳遞。圖3為間隔絲交叉墊紗的受壓試驗[4],從圖中可以看出,織物受到變形的半徑是很大的,即說明壓力被分散到了一個較大的范圍內。因此,該織物在厚度方向上具有較大的抗壓彈性。其抗壓彈性和穩定性取決于間隔絲(紗)的類型和細度、間隔絲(紗)的面密度、間隔絲(紗)的墊紗角度以及間隔距離等。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