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好的坯布經150℃汽蒸,160℃熱定形,再用熱熔層壓法與黑色的滌綸拉毛表層織物層壓。
到目前為止,毛絨紗幾乎都是形成車內織物的絲絨面(在織物的中間對毛絨割切形成)。而在現(xiàn)在的間隔織物中,它作為兩層表面織物之間的支撐物。原先的織物地布,一面成為上層正面,一面成為下層底面。
這樣,也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對絨頭紗線的要求標準。對毛絨織物著重要求的是織物毛絨的表面覆蓋率、色彩、花型、外觀、手感以及立絨性。而對經編間隔織物,則要求達到低纖維用量條件下的優(yōu)異的墊褥效果。此外,織物的一面地組織將成為效應面。如果是無裝飾面的經編間隔織物(AW),該正面地布就可保持采用原來的一種地組織;若是帶裝飾面的經編間隔織物(AWD),則必須具備花型、色彩、外觀及表面組織。
織物的背面必須適應實用目的,必須符合諸如粘接性能、彎曲半徑、延伸性及表面穩(wěn)定度之類的標準。這就意味著,經編間隔織物三層中的每一層必須各自達到自身最佳設計狀態(tài);而由于同時制造,導致的三層之間的相關性也必須嚴格保證。只有從各方面來看,技術上有關連,經濟上達到最優(yōu)化的那些產品才能有可能被成功采用,將來才能在室內裝飾層壓物的使用領域中獲得一席之地。
雙面經編間隔織物在雙針床拉舍爾機上制織時織針針背相對排列。絨紗(或間隔紗)在前、后針床上交替編織。
目前這類物品的總體厚度處于2~16mm之間,最常見的是4~5mm。總體積密度是根據(jù)紡織材料的類型和用量比例而有較大波動,一般在100kg/m3。裝飾層壓物品較厚時,自然傾向于偏小;而較薄時就增大。
透氣性變動會更劇烈些,完全取決于紡織材料組份的特性及層壓物品的設計型式。波動范圍在70~100l/min×dm2,在通常規(guī)格中一般是250±150l/min×dm2。
抗壓彈性a30—5H,即紡織品的柔軟性與厚度的關系是隨厚度增加略有下降。可壓縮性從極薄的層壓物品的60%,下降到厚度為25%;當層壓物品厚度為3.5mm以上時,這一數(shù)值理論上可定為30±5%。壓力釋放后的回復能力a30—E3只有在極薄材料的場合中,紡織材料比例才會起主要作用,它會對此性能指標稍產生相負的影響。
壓力釋去后,平均一般會回復到初始厚度的94%。這一數(shù)據(jù)會有少量的變動。這主要是紡織組份的比例變化引起的。根據(jù)紡織標準,在變換意義下的“釋壓后紡織品變形殘余量”,在通常溫度下,平均為5.5%。
2.2 用作車座加熱系統(tǒng)的間隔織物
這種織物由E12~E16的RD6DPLM/12-3機編織,兩表面為密實組織。電熱絲在經編時直接襯入在間隔織物中,置于將來通過熱熔與表層織物粘貼的表面上。
2.3 轎車頭襯
從1992年秋起,經編間隔織物開始用于“奔馳”可調敞篷車的頭襯。這種拉舍爾經編間隔織物已商品化,采用染色的滌綸變形絲,不同粗細的紗線構成外面表層,滌綸單絲作為間隔紗,滌綸復絲構成灰白色的底層,間隔距離為1.5mm,具有較好的裝飾性。由于是100%純滌綸單一材料制成,可以純凈回收。
2.4 各種包覆層
例如門、容器、靠背包覆、儀表盤包覆和遮陽板等。間隔織物由兩個密實表面構成,再用其它織物或薄膜層壓。間隔為3~6mm,由E22機號的RD6DPLM/12-3機編織,這種織物已在大范圍內試用。另外,也有用E22機號的RD7DPLM/12-3機編織花紋或網(wǎng)孔表面的間隔織物,間隔高度為3~6mm。奔馳(Metcedes Benz)公司已將此類層壓間隔織物用作座位袋,Messrs Mueller Textile公司開發(fā)了一種2~10mm不同厚度的、表面涂膜的間隔織物。它具有較好的能量吸收性而具有較高的抗壓能力,用作儀表盤包覆。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yè)
推薦企業(yè)
推薦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