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織物組織的確定
從美觀角度來考慮,太陽帽網眼布的網眼形狀最好是六角形。從服用角度考慮,織物要硬挺、彈性好、有光澤、遮蔭效果好。經編六角網眼常見的有蚊帳六角網眼和多梳窗簾、花邊的地布六角網眼,但這兩種六角網眼織物,在硬度、彈性、光澤、遮蔭上都不夠理想,所以我們要尋求新的編織方法。圖1a為采用三梳櫛編織的墊紗運動圖。第一把梳櫛成圈,第二、三把梳櫛襯緯,且第三把梳櫛為四針襯緯。采用這樣大針距襯緯,能提高光澤和遮蔭效果,且節約原料,因為四針襯緯紗線可干坦地夾在線圈主干與延展線之間,如圖1b所示。
采用圖1a方法編織的結果,網眼形狀基本是六角形,但因紗支較細,織物較軟,即使上樹脂定形后硬度也無法得到明顯的改善,由此我們采用第二種編織方法(見圖2)。讓四把梳櫛中的第一、二把梳櫛都進行成圈,設想硬度可得以改善。但結果是織物硬度提高,網眼形狀卻不盡人意。從組織上來看,GB1、GB2采用了對稱墊紗,質地比原來緊密,應該可形成正規的網孔,但實際并非如此。近看,特別從織物的工藝反面來看是正規的六角形,但從遠處看卻是小正方形。原因是這樣的,因為GB1、GB2均成圈,織物質地厚實,形成網眼較小,而GB4采用了四針襯緯,在織物表面形成橫條。這一橫條有一定的寬度,正好將上下兩角遮住。同時,因采用對稱墊紗所形成的線圈呈直立狀,這也導致網眼的形狀呈正方形。為了得到滿意的組織,我們又按圖3方法進行了試驗。雖然這樣做的網眼形狀較好,但織物縱向條紋清晰,橫向襯緯紗顯得單薄,光澤差,且用兩把梳櫛成圈成本要高出許多,而織物效果并無很大的改善。因此我們決定采用三把梳櫛編織,組織與圖1所示相同,但對GB3采用了雙根穿紗,由原來的單根150旦增加到300旦。這同樣可使布的質地增厚、挺硬,同時孔眼效應并無很大變化。由于布面上的橫條清晰突出,對光的反射有所加強,從而使織物的光澤有明顯提高,同時襯緯紗較粗,能起到很好的橫向穩定作用,試驗表明,這一方法效果很好。
4. 紗線張力對織物效應的影響
上述組織關鍵是網眼形狀。GB1梳櫛上紗線張力的大小直接影響到織物的密度,經紗張力小則得到的網眼就大,反之,網眼則小。考慮到織物用途和下機后坯布的回縮,我們采用較大的網眼,因此,在保證編織正常進行的條件下,GB1經紗張力在9~15厘牛(1厘牛=10—2牛)范圍內較適宜。
GB2梳櫛紗線張力應保證GB1形成的線圈處于比較自然的狀態,如GB2線紗張力過大,會使GB1上形成的線圈縱向抽緊,對網眼的形狀有影響。一般來說,由于GB2用紗量相對于GB1很小,因此它的張力應控制大一些,使之與GB1配合協調。在實測中,以16~21厘牛較好。
GB3梳櫛作四針襯緯,紗線張力小些,便于墊紗,但若紗線張力過小,會使六角網眼形狀發生較大偏移。根據實測GB3梳櫛的經紗張力,一般在3~3.5厘牛范圍內較好。
5. 后整理
織物織造后,還要經過染色,上樹脂、熱定形等處理。染色采用高溫高壓溢流染色機。上樹脂采用二浸二軋工藝。浸軋樹脂后,用160~170℃進行焙烘,然后進行拉幅定形。定形溫度在188℃左右,定形幅寬1.44米,定形速度為10~15米/分,焙烘速度20米/分。
在后整理過程中,上樹脂工序很重要。通過多次試驗,織物基本上達到用戶的要求,但在硬度、光澤方面,與國外同類織物相比還有一點差距,我們分析有下列幾個原因: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