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的密度變化不同溫度下細菌的密度變化。由可見,培養溫度與細菌的密度密切相關,在35條件下達到最大值。
可見,溫度和水質對細菌密度均有明顯影響。由2種水質培養基上看,以印染廢水配制的培養基平板上的菌落密度除個別外,均明顯高于自來水配制的培養基上的菌落密度。可以認為一部分細菌對印染廢水呈現一定的依賴性。此外,2種水質培養的細菌的密度均在35時達到最大值。所以今后在分離曝氣池中細菌時,除采用最適溫度外,還應注意使用細菌所依賴的廢水水質的主要成分。
可見,溫度和曝氣池條件的變化引起細菌密度變化。兩者之中溫度顯得更重要,即在曝氣池條件基本穩定時,溫度將是決定細菌密度變化的主要因素,而有機碳含量次之。脫色效果比較利用12號、29號和30號3株菌,采用常規方法與增菌法分別考查對活性橙(X-GN)的脫色情況,并將對活性橙(X-GN)的脫色效果列入。
可見,增殖菌體法可大幅度提高脫色效果,有的提高10倍以上。而且3株菌在不同密度不同方法中顯示出相平行的脫色能力。由可得到與上述同樣結果,即增菌法可大幅度(10倍以上)提高脫色率,3株菌在不同密度不同方法中呈現平行結果。將、進行比較則發現,此3株菌對直接棕(2M)脫色較活性橙(X-GN)容易。
綜上所述,活性污泥混合液中的細菌最適培養溫度為35左右,其中有一部分對廢水水質有一定的依賴性,這為今后的分離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參考。對染料的脫色效果試驗表明,增菌法可大幅度提高脫色效果,并且隨染料濃度增加,脫色率下降。對2種不同染料的脫色效果,在不同方法中3株菌表現出相平行的脫色率,并且對直接棕(2M)染料容易脫色。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