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染產業歷來是我國出口創匯的支柱產業,同時又是耗能、用水和排污較大的工業部門之一,是影響紡織產品的安全和健康性能、影響生態環境的關鍵產業,是對未來中國紡織行業可持續發展影響最大的產業之一。染整生產節能節水、降耗減排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本文主要從綠色生態紡織纖維、印染半制品、染料和助劑以及節能節水、降耗減排的染整設備和染整新技術等幾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染整技術;節能;節水;降耗;減排
染整產業歷來是我國出口創匯的支柱產業,同時又是耗能、用水和排污較大的工業部門之一,是影響紡織產品的安全和健康性能、影響生態環境的關鍵產業,是紡織工業發展和技術水平的綜合體現,是對未來中國紡織行業可持續發展影響最大的產業之一。印染工業的生產過程和廢棄物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污染又將導致資源的日趨枯竭及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從而威脅人類和自然界其它生命的生存。這種資源消耗猛增、資源利用效率過低、生態環境破壞日益嚴重所造成的問題,使人和自然的矛盾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突出。為此,我們的政府和人民正在尋求各種方式,最大限度地控制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減少生產過程的廢棄物排放。清潔生產、綠色加工、節能減排、降低消耗、保護環境將成為今后生產和技術發展的主要目標,也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正因如此,近段時間以來,“節能降耗、減排增效”、“清潔生產”、“綠色加工”、“生態紡織品”、“生態系統”、“生態環境”、“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資源綜合利用”、“開源節流”、“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是講得最多的名詞,國內外的政府機構連續出臺了許多有關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染整生產節能節水、降耗減排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的范圍很廣,本文主要從紡織纖維、印染半制品、染料和助劑、染整設備和染整新技術等幾項關鍵的技術[1]進行闡述。
近幾年來國際上提出了“綠色生態材料(Ecomaterials)”的概念,它是一種與資源、能源和環境協調的材料。從生態角度來說,綠色生態紡織纖維是從原料選用、纖維加工、使用方向和用后棄置四個方面來評判的。理想的綠色生態紡織纖維是指生產纖維的原料主要來自于再生資源或可利
1·采用綠色生態紡織纖維
用的廢棄物,不會造成生態平衡的失調和掠奪性的資源開發。纖維在加工過程中未受有毒化工原料的污染,天然纖維在生長過程中未受污染,特別是農藥、化肥和重金屬等,也不會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纖維及其制品對人體具有某種或多種保健作用,至少不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纖維制成的紡織品在失去使用價值而遺棄后可再回收利用或可在自然條件下自然降解,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2]。
事實上,至今為止,要找到全部滿足上述要求的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生態紡織纖維是不現實的,通常是指滿足以上其中一項或多項要求的紡織纖維。為了便于說它們的生態性,通常用紡織纖維生態學指數表示。
紡織纖維生態學指數=紡織纖維的實際生態學指數/紡織纖維的理想生態學指數=紡織纖維的實際生態學指數/30。
一般將綠色生態紡織纖維定義為實際生態學指數大于或等于21,即生態學指數大于或等于0.7的紡織纖維[3]。
1.1天然纖維
一般來說,天然纖維具有良好的生態學性質,其生長、生產、消費和廢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小,容易自然降解。但因天然纖維一般含雜較多,需要用化學方法進行預處理及染整前處理加工,不可避免地易產生“三廢”污染,因而降低了它們的生態性。這類纖維除了通常的棉、毛、絲、麻外,還有采用基因工程生產的有色天然彩棉、轉基因棉花(生態棉花)、兔毛、駱駝毛、牦牛毛(一般不需染色)、鵝絨、鴨絨、采用基因工程生產的天然彩色蠶絲、采用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生產的含蜘蛛絲的蛋白蠶絲、大麻、黃麻、羅布麻等。此外,還有很多其它的新型天然綠色生態紡織纖維,如天然竹纖維(原竹纖維)、構樹纖維、菠蘿葉纖維、月桃抗菌纖維、香蕉莖纖維、粽葉纖維等。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類天然纖維,因種植和生長方式方法不同,它們的生態性相差甚遠。如天然彩色棉不需染色,節能、節水、降耗,無“三廢”排放,廢棄后能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真正實現從纖維到成衣再到廢棄全過程的“零污染”。生態棉花的棉株不會生蟲,因而無需噴灑農藥。這種棉花只對以棉花為食的昆蟲有毒,而對人、畜和益蟲無害。山羊在吃草時會將草連根拔起,會造成草場退化和荒漠化,對植被和生態環境破壞較大,而綿羊則不會,因此,山羊絨盡管檔次比綿羊毛高很多,但生態性卻比綿羊毛低很多。藏羚羊絨制品的保暖性很好,但藏羚羊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羚羊絨以及其它藏羚羊制品是不允許生產和銷售的。
1.2天然再生高分子生態纖維
再生纖維是利用天然原料,經過化學加工制成的紡織纖維,一般會保留原來纖維的一些特性,可大大緩解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的需求,同時纖維也容易自然降解,因此其生態學性質要好于合成纖維。主要應關注的是其在加工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類纖維主要有Lyocell/Tencel纖維、莫代爾(Modal)纖維、甲殼素/殼聚糖纖維、聚乳酸(PLA)纖維、大豆蛋白質纖維、牛奶蛋白纖維、蠶蛹蛋白纖維、再生竹纖維(竹漿纖維)等。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類再生纖維,因加工方法不同,它們的生態性相差甚遠。如粘膠纖維和Lyocell纖維都是采用天然纖維素為原料,但前者在制取漿粕和磺化過程時要使用燒堿和二硫化碳,且工藝路線很長,環境污染嚴重,物耗、能耗和水耗高。而后者主要采用有機溶劑NMMO,NMMO回收率高(高達99.7%),工藝路線短,生產過程中不發生化學反應,無毒副產品排出,屬典型的天然再生高分子綠色生態纖維。
1.3可降解的合成纖維
合成纖維往往需要利用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加工過程中的能耗、水耗和物耗較大,“三廢”排放較多,許多合成纖維很難生物降解,對環境的影響較嚴重。生物合成纖維,如PLA類生物可降解聚酯纖維是一類天然的高分子聚酯,作為一種能量和碳的貯存介質存在于微生物體內,它是微生物合成聚酯的總稱,包括均聚物和共聚物,在活化的污水污泥中,細菌可以很快地分解[1]。對于常規的非生物降解型合成纖維材料可采用將淀粉與高分子材料共混熔融紡絲以及在高分子材料中加入光降解劑和輔助助劑兩種方法[4]。
2·采用綠色生態的印染半制品
染整加工用到的半制品范圍很廣,從半制品的形態分主要有紡織纖維(包括短纖和長絲)、紗線(包括絞紗、筒子紗、經軸紗等)、織物(包括機織物、針織物和無紡織物等)和成衣等。這些半制品上可能含有重金屬的油污、抗靜電劑、棉絮條與丁腈皮輥摩擦帶來的有害物質、機織物上的化學漿料及漿料中的添加劑等[3]。其中影響較大的是機織物上的漿料。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印染行業準入條件(2010年修訂版)》指出:“印染企業要按照環境友好和資源綜合利用的原則,選擇可生物降解(或易回收)漿料的坯布。”
坯布上的漿料主要有天然漿料、變形漿料和合成漿料。天然漿料主要來自于植物(各類淀粉和植物膠)和動物(主要是動物膠);變形漿料主要是變性淀粉和糊精等。這些漿料易于生物降解,可用生物酶退漿,對環境的危害較小,可替代部分合成漿料。目前用得較多的合成漿料是聚乙烯醇漿料(PVA)和丙烯酸類漿料。聚乙烯醇漿料因難以生物降解,環境污染較嚴重,要盡量不用或少用,或者對其進行改性處理,使之成為易于降解的產品。丙烯酸類漿料易于退漿、易于降解,BOD5/CODCr值>0.45,具有良好的生態性,有利于環境保護,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PVA,是今后綠色環保漿料的發展方向,目前也有許多其它新型的綠色環保漿料正在開發和應用中。
經紗上漿時,為改善漿液性能、提高經紗質量,還需要在漿液中加入分解劑、滲透劑、柔軟劑、防腐劑、抗靜電劑、吸濕劑和消泡劑等漿料助劑,對它們的環保要求是無毒無害,對環境污染少。
3·采用綠色生態的染料及助劑
關注環保、追求健康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題。染料和助劑在染整加工中是不可缺少的,是影響染整生產節能節水、降耗減排效果的關鍵,紡織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及其排放在廢水中不利于環境保護的物質主要來自于紡織印染用化學品,包括染料和助劑。近年來,隨著紡織品出口配額的取消和新的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國際紡織品進口國相繼實施了各種技術性貿易措施,以期在獲得更大利益的同時,規避競爭壓力。目前,各國對紡織品及服裝在穿著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和生態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新的、嚴格的法律、法規和標準,禁用和限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指標越來越嚴。因此應使用符合綠色環保和生態要求的、降低水資源、能源、各種原材料消耗的、提高生產效率及產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價值的染料和助劑。
[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