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厭氧時間不夠,此類高濃度有機廢水應厭氧48 h時以上。厭氧發酵過程分為4個階段,即水解、酸化、酸性衰退、甲烷化階段。不完全厭氧就是把反應控制在水解-酸化階段。主要通過控制厭氧池的水力停留時間和選育的細菌種群以達到上述目的。廢水進入厭氧池并通過污泥床,顆粒物質和膠體物質(如軟油、染料等)迅速被絮凝截留和吸附,在水解、產酸細菌的作用下,將不溶性有機物水解為溶解性物質,將大分子物質,難于生物降解物質轉化為易于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質,大大提高了后段好氧處理效率。實際情況與上述原理相違背。
(3)生化段時間過長,B/C比不平衡,對降解COD、色度均無效果。生化出水停留在13個氧化塘內,此法既浪費場地資源又沒實際效果。
(4)高曝池進水、曝氣設計不合理。高曝池池中8只氣泵所沖出的氣泡大,池小水量大,90%的氣體跑掉,導致溶解氧不足,氧氣的利用率僅為10%。同時沉淀池回流污泥通過強化曝氣,又把污泥中的色度返回到生化水中(原高曝池COD去除率,完全是后沉淀池每天回流的4 000 m3低濃度泥水稀釋的效果,占40%)。
2.2改造后工藝
改造后工藝見圖2。
2.3改造措施及參數
預處理階段采用先生化處理后再進行物化處理,污水在漿染調節池進入臘染調節池時投加生物絮凝劑,以降低漿染廢水中的懸浮顆粒。
由于現污水處理廠設計工藝的水量超量,處理后的水質難以達到排放標準,根據廠方現有工藝污水處理的狀況,增加利用廠現有的北邊6個厭氧塘作為前厭氧池(每個厭氧塘的南北長都是54 m;寬平均約36 m;水深平均1.8 m),容量為24 495 m3。增加南面中間4個塘作為前厭氧池,容量為13 997m3,如有條件在現厭氧塘的基礎上將水位提高1 m,能提高污水總容量38 492 m3,這將更有利于厭氧處理,以達到最佳的處理效果。將各車間混合廢水進入厭氧塘,在厭氧塘的后3個塘中增布生物鐵填料。生物鐵填料主要組分是廢鑄鐵屑,在水解酸化池、生化池中適當位置安裝鐵復合填料的生物鐵填料法(已申請專利),能夠強化生化法處理效果。在塘內采用水力曝氣船進行水力攪拌,出水進入原調節池,調節池停止曝氣,出水進入原厭氧池。同時6個厭氧塘內接種“潔凈天然微生物菌劑”(CNM),CNM是將自然水體中各種微生物通過特殊的技術分離提純、培養馴化獲得高活性、高濃度的有效微生物菌群。CNM微生物菌劑按每池0.5 t的量接種(0.5×6=3 t),同時投加微生物促進劑,按每塘0.1 t的量投加(0.1×6=0.6 t)。優化培養、馴化池中鐵桿菌、水解酸化菌、硫酸鹽還原菌、產甲烷菌等各種菌群,作為降解工業混合有機廢水的微生物生力軍。解決傳統的厭氧微生物的世代期長、增長速率低、污泥增長緩慢的問題(如有剩余污泥進入污泥預發酵池)。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