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曝池進水管改為下進水,進水管深入到水下2 m,可以減少池面氣泡。由于原工藝中沉淀池污泥回流至高曝池,增加了高曝池的負荷。所以將沉淀池污泥回流至調節池進水口。并增加污泥預發酵池,這樣污泥進入水解池厭氧發酵后,打開調節池刮泥機,低曝氣攪拌污泥,能使污泥與廢水混合,起到解毒、脫色作用。
在原工藝氧化溝內接種CNM 0.5 t,同時投加微生物促進劑0.2 t,分解復雜的各類污染物質。其優點是耐進水負荷沖擊能力強,除氮、磷、有機污染物效率高,效果穩定,能耗低,管理簡便,運行費用低,剩余污泥進入原調節池后再進入水解酸化池。
將剩余的氧化塘改為反應沉淀池與南氧化塘,氧化溝出水投加微生物絮凝劑后進入反應沉淀池,沉淀池出水進入南邊氧化塘,利用3個氧化塘,這樣可以提高廢水好氧處理的停留時間,氧化塘的南北長都是42 m,寬平均35 m,水深2 m,出水達到排放標準,外排到污水廠。
3·處理效果及運行情況
該廠廢水處理工程改造過程中無土木建設,不影響工廠正常生產。整改后廢水處理部分運行良好,水質達到排放標準,表1為COD與色度的檢測數據(注:改造前進水口未檢測水質;改造后的污水排放量由5 000 m·3d-1增至8 000 m·3d-1,所以調節池與高曝池的COD數值偏高,但在氧化溝內接種CNM后水質提高明顯;檢測時尚未投加微生物絮凝劑,如按技改方案要求,在氧化溝出水處投加微生物絮凝劑后色度即可達到排放標準)。

由表1可看出,改造后出水水質有明顯改善,并且此工藝在無需擴容的情況下可多處理三分之一的污水,或在處理同等污水量的情況下節省電力的三分之一,減輕了污水處理廠負荷,節約傳統污水處理廠污水污泥處理三分之一的運行費用。
4·效益分析
原系統工藝處理:前預處理投加硫酸鋁;后出水投加聚鋁、脫色劑、聚丙稀酰胺;污泥濃縮投加聚丙稀酰胺。處理廢水的藥劑費與電費平均在1.6~1.9元·m-3(人員工資、折舊費除外)。
現技改后工藝處理:無污泥外排,如出水不投加藥劑就只有電費。如投加藥劑加電費平均在0.6~0.7元·m-(3人員工資、折舊費除外)。
5·結論
在充分利用原有設施的基礎上,改建了氧化塘并改進了高負荷曝氣池,不但確保出水水質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DB 31/199-1997)三級標準,還提高了原有設施的利用率,避免了設備與場地浪費。
本方案采用CNM與生物鐵填料法相結合的工藝,符合廢水處理的實際情況,節省投資,操作簡單,管理方便。
<<上一頁[1][2][3]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