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陷入發展困境的大多數棉紡織企業來說,出路在哪里?調整升級的行業發展方向已明確多年,究竟應如何實現?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朱北娜指出,未來我國棉紡織行業將圍繞科技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兩個主題,在科技進步、產業升級、結構調整、品牌建設、市場開拓以及效益提升等方面加大力度。這都離不了紡紗新技術和新原料的應用,這是行業發展的有力支撐點。
在不久前發布的《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高棉、毛、麻、絲天然纖維資源利用水平,加強高效、節能新型紡紗、織造工藝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推廣,實現紡織產品的多樣化和高檔化”也被列為發展的重點。
東華大學副校長俞建勇、博士生導師程隆棣,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徐衛林等業內專家的分析建議指明了紡紗新技術和應用新原料的發展方向。新型原料與新型紡紗技術的組合將觸發創新效應,創造出全新的產品體系。
關注三種新型纖維
棉紡織新原料體現出生態化、功能化、高性能化三大發展趨勢。未來應重點關注高仿棉聚酯纖維、新型天然纖維素纖維、新型再生纖維等三大新型纖維的發展。
東華大學副校長俞建勇指出,作為加工對象,原料的發展構成了棉紡織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面。他認為,目前,在棉紡織新原料方面主要體現出三大發展趨勢。第一是生態化,注重在天然纖維、再生纖維、生物質合成纖維三個領域推進工作。第二個大的趨勢是以功能化提升產品檔次。功能化現在主要在四個方面推進,一是形態上差別化纖維,第二是功能差別化,第三是功能進一步向人工智能方向發展,第四是把這些形態、功能、智能綜合起來,形成高仿真的纖維原料。第三個趨勢是高性能化,高性能化纖維在各行各業得到廣泛的應用。
對于如何提高棉、毛、麻、絲等天然纖維資源的利用水平,俞建勇認為,從棉纖維來說,有兩大發展方向,一個是如何利用生物工程的方法,進一步提高棉花單產,進一步提高棉花品質。另外一個方向是發現新的植物纖維。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如何補充棉花纖維資源的不足,以各種細化以后的高品質的麻纖維補充棉花,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在目前的形勢下,需要重點關注哪些新型纖維的發展呢?東華大學博士生導師程隆棣認為,未來應重點關注高仿棉聚酯纖維、新型天然纖維素纖維、新型再生纖維等三大新型纖維的發展。
程隆棣介紹說,目前天然纖維量比較少,化學纖維在近幾年來異軍突起,而在化學纖維中80%是聚酯纖維,但是普通的聚酯纖維與棉制品相比在舒適性上相差很多。因此,具有良好的舒適性和吸濕排汗等功能的高仿棉聚酯纖維將有很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新型天然纖維素纖維具有棉花的綜合優點,在性能上基本上接近于棉花,在細度方面比棉花更加細,在未來5~10年對棉花原料是一個有力的補充。
再生纖維目前主要分為四個類型,其中再生纖維素纖維比重較大,纖維素是自然界最大量的生物質資源。第二類是再生蛋白質纖維,目前應用比較多的是大豆蛋白纖維,下一步重要的發展方向就是蛋白質模仿蠶絲的方式,會在未來再生蛋白纖維的發展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第三大類是再生多糖類纖維,第四類是其他再生纖維,比如海藻纖維具有很好的功能性,而且生物降解性也很好。
再生纖維素纖維主要在兩個方向發展推進,一是廣泛開拓原料來源,以前再生纖維素纖維原料主要依靠棉短絨、樹木等,現在我國利用竹子的特殊資源開發出竹漿纖維。通過系統攻關,竹漿纖維在產品、原料、市場開發方面已經獲得了比較大的成功。第二是采用新型加工技術。現在有關方面在積極探索秸稈廢棄物的加工關鍵技術,爭取提升在產品應用上的開發水平。
程隆棣表示,盡管目前形勢比較復雜,但是中國的棉紡織品市場的需求潛力依然十分巨大,行業也將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他建議廣大紡織行業同行繼續開發一些新技術和新原料,不斷創新理念,加大對新技術新原料的研究,從而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